中新網1月14日電 據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報道,這個月,華盛頓會傳出大量有關“出口”和“就業”的言論。隨著共和黨主導的新國會開始工作,能源企業正在游說,以求撤銷已實行數十年的原油出口禁令,辯稱此舉將為美國創造數千個就業崗位。
就推銷角度而言,這是一個強有力的理由。但在出口和就業方面,還有一個問題更迫切地需要國會展開辯論:美國企業的效率已變得如此之高,以致它們實現增長所需的工人數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少,甚至——或者說尤其是——出口增長也是如此。
美國商務部去年編制并悄悄發布的一些有意思的數據。數據顯示,過去幾年里,隨著海外銷售的增長,出口帶動的美國就業人數也在升高。2009年,出口創造的就業崗位達到970萬個;到2013年,這一數字變為1130萬個。
報道稱,這很令人欣喜。隨著2014年海外銷售在宏觀經濟復蘇的背景下進一步增長,我們有充足理由認為,當商務部發布2014年數據時,出口相關就業崗位將再次增多。
但這里存在一個10億美元“陷阱”。看看每1美元海外銷售創造的工作崗位數量,就會發現曲線持續下行。2009年,每出口10億美元創造的崗位達6763個。2013年,這個數字變為5590個。也就是說,4年期間下降了17%。
對這一趨勢有兩種解讀方式。如果國會議員希望在新年之初感到振奮,他們可以歡慶如下事實:美國企業在世界舞臺上正變得越來越創新,越來越有競爭力。這部分反映了能源成本降低。但另一個因素在于,隨著美國的經濟復蘇站穩腳跟,自動化和數字化水平也在顯著上升。
由于這一趨勢壓低勞動力成本,它正在促使更多美國企業在國內生產。機器人的成本效益更好且往往更加稱職。
以世界第三大鋁業公司美國鋁業為例。該公司曾把生產業務拓展到墨西哥和亞洲等地,但如今正把目光投向美國本土。例如,這個冬季,該公司正在改造喬治亞州薩凡納市的一家工廠,該廠利用開創性的工藝鍛造能夠耐受超高溫的金屬。
10年前,這項工作可能會被安排在美國以外進行。但美國鋁業首席執行官柯菲德表示,如今把這一業務留在薩凡納市是合理的,因為這樣可以更接近客戶和研發部門。“提高自動化程度的壓力十分巨大,”他說,“我們這么做未必是出于成本考慮,而是出于創新的原因……我們需要達到人手或人眼難以企及的精度。”
惠而浦、通用電氣和福特等公司正在采取類似步驟。就連制衣公司也在這么做。例如,李維斯仍在美國以外生產牛仔褲。但該公司最近將其創新中心——連同相關崗位——從土耳其遷回舊金山。波士頓咨詢公司認為,隨著美國變成一個更具競爭力的生產基地,美國逾半大型制造企業正在積極實施或者考慮回流。
這一切難免存在比較令人悲觀的另一面,那就是:多余的工人怎么辦?一個樂觀回答是,美國經濟最終將適應新形勢,創造出新的工作崗位,就像150年前農場工人被迫離開土地之后的情形一樣。另一個令人沮喪的可能前景是,隨著中層制造業崗位的消失,這一趨勢將加劇過去10年里發生在就業市場的兩級分化。在一個企業效率極高的世界,市場對訓練有素的精英人才的需求在膨脹;的確上,上周四發布的申領失業救濟人數數據似乎表明,企業其實難以招聘到足夠多的熟練工人。但企業不需要的是傳統的金屬鍛工。出口可能蓬勃發展,但企業需要的藍領工人減少了。
不久前,美國鋁業的柯菲德開始跟社區學院合辦再培訓課程,試圖幫助工人們適應新環境。其它公司也在這么做。但可惜的是,華盛頓方面對于此類努力沒有出臺協調的政策。實際上,相比國會對能源出口等其他議題投入的注意力,議員們似乎極少關注這一問題。這種局面需要改變——趕在當前復蘇尚未失去勢頭之前。(中新網財經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