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月12日,英國《金融時報》報道,中國的交易撮合人可能已成為全球并購舞臺上的重要角色,但投行除外。
最近,萬達10億歐元高調收購瑞士體育營銷集團盈方體育傳媒(InfrontSports&Media),是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繞過投行的最新案例。盡管普華永道會計事務所和禮德律師事務所都將因參與交易而獲得咨詢費,但沒有一家投行進入顧問名單。
回顧萬達之前的幾次大筆收購,比如以26億美元收購AMC院線和購買游艇制造商圣汐(Sunseeker)均沒有投行參與。
多家熱衷海外收購中國企業依靠的是內部投資團隊,而非全球投行。安永亞洲金融服務主管包凱(KeithPogson)表示,“中間人價值已經被市場抹殺了,由內部團隊操作交易將成為常態。”
中國企業仍在為首次公開發行(IPO)和債務發行付咨詢費,去年中國市場投行總收入達創紀錄的60億美元。但并購業務的利潤不太高。Dealogic數據顯示,去年中國企業支付的全部并購咨詢費為4億美元,而美歐公司支付的并購費用分別達到110億美元和60億美元。
去年,中國內地企業開展的404筆海外并購斥資達創紀錄的720億美元,但投行獲得的并購咨詢費沒有變化。
期間,中國最大民營企業集團復星國際所做的10筆最大型并購中,投行僅從4筆交易中獲得咨詢費。復星國際在收購第一大通曼哈頓廣場時沒有聘用投行,去年10月安邦保險斥資20億美元收購華爾道夫酒店也一樣。
之所以出現這個趨勢,原因在于大型中國企業招納的投行人才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