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財經9月23日電 題:貝萊德基金總經理張弛:我們愿做外資資管機構在中國發展的標桿
作者 樊中華 高志苗
“作為中國首家外商獨資公募基金,貝萊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下稱“貝萊德基金”)的落地以及基金產品的順利發行,可以讓更多的海外金融機構看到,中國金融開放之門越開越大,中國政府在政策及資源等層面也十分愿意對外資金融機構施以幫助,進入中國是一定能成功的。”
近日,貝萊德基金總經理、上海資產管理協會副會長張弛在接受中新財經記者專訪時表示,當前,上海正在打造全球資管中心,“我們愿意做外資資管機構在中國的一個標桿,吸引全球資管機構加入到中國市場中來,一起推動中國資管行業的發展。”
2020年4月1日,中國取消國內基金管理公司外資股比限制,當天,全球最大的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集團就提交了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設立資格申請,并于當年8月拿到公募基金牌照。一年后,中國證監會正式核準設立貝萊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被視作是中國金融開放道路上的又一個“里程碑”。
“貝萊德集團在中國有著長期穩定的發展計劃,隨著中國金融開放步伐加速,集團也為在華成立獨資基金公司做好了一切準備,包括將全球各個團隊中的投資人才,技術人才,戰略專家等資源調集匯聚到上海,以支持在中國的發展,這其中不乏很多懂中文、會中文的員工。”提及貝萊德集團當時的“瞬時響應”,張弛用“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來描述其積極布局、深耕中國市場的意愿。
張弛坦言,貝萊德集團進入中國15年,而此番全資子公司的成立也可使其進一步在信息、研究、人才等方面得到來自集團的全力支持,真正做到聚集全球資源深扎中國。
成立后一年之內,貝萊德基金迅速推出多個公募產品。“我們既會聚焦中國發展的不同時機,也會以全球視野關注產業全局,”張弛說,例如中國提出“雙碳”目標,同時全球能源問題因為復雜的國際形勢等因素變得格外重要,因此能源領域是未來方向之一;同時從全球產業鏈及中國面對的挑戰來看,高端制造也會是重要的投資主題。
面對不同的金融環境與監管政策,外資金融機構深耕中國,是否會遇到“水土不服”?
“中國市場既具有發達市場的穩定與高質量,又有新興市場快速增長的潛力,是全球獨一無二的稀缺資源,同時由于發展和變化極快,其實無論中資與外資企業,都在不斷地適應這些變化并調整自己的方向和模式,”張弛認為,日新月異的中國市場為中外資企業提供了相對均衡的機遇與挑戰,“我們一直強調要把全球經驗與本土實踐相結合,但這需要一個過程。”
在張弛看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加之近10年來金融對外開放與行業規范化發展進程顯著,對外資資管機構而言舞臺寬廣:一是可以全球視野進行投資布局,與本土資管機構構成相對差異化的發展;二是可在風險與收益的均衡上充分發揮其科技優勢。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我們認為其金融市場的地位和經濟體量未來必將達成一致,這也是為什么貝萊德集團認定中國市場十分重要的原因,”張弛坦言,“其實目前,中國很多金融產品創新都是海外沒有的,能融合全球經驗和本土創新,也是外資企業的優勢所在。”
張弛認為,資產管理作為同時鏈接企業、監管部門、要素市場等的樞紐,是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而要打造全球資管中心,建立如上海資產管理協會這樣涵蓋全生態、跨行業的多元化平臺十分關鍵。
“對一個‘以上海為家’的外資資管機構而言,需要通過全生態平臺更好地融入本土發展,一方面,我們可以與行業上下游、交易對手等進行密切交流,找到更多的未來市場機會,形成更加便捷的全產業業務流程,更有利于進行本土化創新;另一方面,整合全鏈力量,可以更好地建言獻策,共同推動全球資管中心、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張弛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