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蘇詩鈺 吳曉璐 毛藝融
2024年,資本市場乘風破浪,穩中求進。在多項政策出臺后,市場活躍度、韌性增強,資本市場呈現多方面積極變化。《證券日報》選出了七個字,展現過去一年資本市場的亮點。
新:新質生產力
支持科技創新,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是資本市場的責任和使命,也是自身高質量發展的機遇。
今年以來,資本市場出臺多項舉措,支持科創企業發展。據Wind數據統計,今年以來,截至12月30日,有100家公司上市,募資合計673.53億元,其中,科創板、創業板、北交所76家,占比76%,募資424.24億元,占比62.99%。
4月19日,證監會發布《資本市場服務科技企業高水平發展的十六項措施》,全方位提出支持性舉措,更好服務科技創新,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
6月19日,證監會發布《關于深化科創板改革服務科技創新和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八條措施》,進一步提升對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的包容性。
9月24日,證監會發布《關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購重組市場改革的意見》,支持上市公司向新質生產力方向轉型升級。
穩:穩股市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增強資本市場的內在穩定性。今年以來,監管部門通過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強化分紅回購,加強對程序化交易監管,暫停轉融券,引入長期資金入市等維護市場穩定,央行也創設2項資本市場工具,支持資本市場。
5月15日,證監會發布《證券市場程序化交易管理規定(試行)》,明確報告要求,加強高頻交易監管,明確交易監測和風險防控要求。
7月10日,證監會依法批準中證金融公司暫停轉融券業務的申請。
10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正式啟動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SFISF)操作;設立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支持維護資本市場穩定運行。目前,互換便利首批500億元操作已經落地,超過240家上市公司披露了回購增持貸款進展,貸款金額上限合計540.6億元。
長:長期資金入市
引導更多中長期資金入市,有助于增強市場內在穩定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打通中長期資金入市卡點堵點。今年以來,監管部門大力發展指數基金,不斷推出新舉措,優化中長期資金入市環境。
今年以來,權益類ETF規模已先后突破2萬億元和3萬億元大關。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12月29日,股票型ETF規模2.94萬億元,較年初增長約102.47%。
4月19日,證監會制定發布《公開募集證券投資基金證券交易費用管理規定》,傭金制度改革標志著公募基金費率改革第二階段落地,進一步降低投資者交易成本,吸引更多投資者借道公募基金入市。
9月26日,中央金融辦、中國證監會聯合印發《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大力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打通社保、保險、理財等資金入市堵點,努力提振資本市場。
高:多層次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
上市公司是資本市場之基。聚焦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監管部門嚴把入口、出口端,加強上市公司監管,不斷改善上市公司結構,讓投資者能夠更好分享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成果。
公開數據顯示,上市公司三季報營業收入52.5萬億元,同比下降1.6%;凈利潤4.4萬億元,增速由半年報的負增長2.4%轉為正增長0.1%。
3月15日,證監會發布《關于嚴把發行上市準入關從源頭上提高上市公司質量的意見(試行)》,著眼于從源頭提高上市公司質量,全面從嚴加強對企業發行上市活動監管。
3月15日,證監會發布《關于加強上市公司監管的意見(試行)》,著眼于推動上市公司提升投資價值和加強投資者保護,提出政策措施。
4月12日,證監會發布《關于嚴格執行退市制度的意見》,嚴格強制退市標準,促進優勝劣汰。
11月15日,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10號——市值管理》,以提高公司質量為基礎,推動上市公司投資價值合理反映上市公司質量。
保:投資者保護
投資者是市場之本。保護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合法權益是證監會最重要的中心任務。今年以來,監管部門從法律上、制度上、監管執法和司法上進一步加強對投資者的保護,增強投資者對市場的信心和信任。
7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國證監會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做好資本市場財務造假綜合懲防工作的意見》,大力提升對資本市場財務造假的打擊和防范力度,強化懲防并舉、標本兼治。
8月30日,證監會適用行政執法當事人承諾制度,紫晶存儲案投資者損失得到及時高效賠償。
11月22日,近日,投資者服務中心收到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對ST摩登資金占用股東代位訴訟案的二審判決書,判決駁回一審被告的上訴請求,維持原判。控股股東需歸還占用資金,指使策劃的實際控制人也需承擔100%連帶賠償責任,配合實施資金占用的董事、高管根據各自過錯被判承擔相應比例的連帶賠償責任。全國首單投保機構針對上市公司控股股東資金占用代位訴訟案落地。
12月28日、29日,投資者服務中心先后發布公告稱,公開征集50名投資者授權委托,申請參加美尚生態、金通靈證券虛假陳述責任糾紛普通代表人訴訟,并轉換特別代表人訴訟。
開:對外開放
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今年以來,監管部門持續推進市場、產品和機構雙向開放,資本市場對外開放穩步推進。
4月19日,中國證監會發布5項資本市場對港合作措施,放寬滬深港通下股票ETF合資格產品范圍,將REITs納入滬深港通,支持人民幣股票交易柜臺納入港股通,優化基金互認安排,支持內地行業龍頭企業赴香港上市。
11月1日,商務部、中國證監會等六部門修訂發布《外國投資者對上市公司戰略投資管理辦法》,從五方面降低了投資門檻,進一步拓寬外資投資證券市場渠道,發揮戰略投資渠道引資潛力,鼓勵外資開展長期投資、價值投資。
11月1日,首批14家證券公司試點參與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理財通”業務落地。
截至11月底,富達等25家外資控股或全資證券基金期貨公司相繼獲批,花旗銀行等5家外資銀行在華子行獲得基金托管資格,橋水等35家外商獨資或合資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管理人在基金業協會備案。
紅:一年多次分紅
分紅是增強投資者獲得感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今年以來,監管部門推動上市公司一年多次分紅,增強分紅的穩定性、持續性和可預期性。
今年以來,一年多次分紅公司明顯增多。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12月29日,今年以來,984家上市公司拋出1046單中期現金分紅計劃,涉及分紅金額合計6822.36億元,同比增長175.18%。
新“國九條”提出,強化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監管。對多年未分紅或分紅比例偏低的公司,限制大股東減持、實施風險警示。加大對分紅優質公司的激勵力度,多措并舉推動提高股息率。增強分紅穩定性、持續性和可預期性,推動一年多次分紅、預分紅、春節前分紅。
3月15日,證監會發布的《關于加強上市公司監管的意見(試行)》提出,加強現金分紅監管,增強投資者回報。
4月份,滬深交易所修訂上市規則,明確了對有能力分紅但長期不分紅或者分紅比例偏低的公司實施ST的具體指標。
結語:
12月份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穩住樓市股市。深化資本市場投融資綜合改革,打通中長期資金入市卡點堵點,增強資本市場制度的包容性、適應性。資本市場在宏觀經濟中的戰略地位提升,將為提高居民財富,促進經濟復蘇和轉型,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