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蘭州1月8日電 (楊娜)“2024年9月底我們投入魚苗3萬尾,并提前已經聯系好了訂單。”在地處西北內陸的蘭州市榆中縣城關鎮分豁岔村,該村黨支部書記漆曉平帶領村民在寒冬臘月精心養殖育苗。據他介紹,2025年3月魚苗出欄后,可為這個村的村集體經濟增加收入45萬元左右。
發展方式簡單、收入不高、單打獨斗、村民參與度不足……蘭州市榆中縣作為農業大縣,將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作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必由之路。在發展過程中,為破解上述問題,該縣因地制宜探索出一條“1+1+N”的路徑。
蘭州市榆中縣城關鎮分豁岔村虹鱒魚養殖基地。(資料圖)榆中縣委宣傳部供圖榆中縣官方近日披露,從農業大縣向農業強縣轉變,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是重要內容,2024年以來,榆中縣創造性提出了“1+1+N”的發展模式。第一個“1”即村集體經濟組織,主要包括村集體成立的企業和股份經濟合作社,第二個“1”指本村村民,“N”則是指除村集體和村民外的其它法人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各類經濟組織。
以此種模式引導各村“三方”共同組建股份制公司或專業合作社,將原本分散于村集體、村民、其它經濟組織的資源、資產、資金以及人才、技術、市場等發展要素有效整合到一起,抱團去開發經營村集體經濟的優勢資源資產或發展種植、養殖、加工、旅游等產業。
分豁岔村則是通過養殖為實體實現“1+1+N”發展模式的典型案例。2024年該村聯建了由“分豁岔村股份經濟合作社+11戶農戶+甘肅普利農業科技公司”形成的榆中啟潤農業有限責任公司,在村里建成占地465平方米的鋼架保溫大棚,養殖3萬尾虹鱒魚。
“1+1+N”發展模式有效解決了制約村集體經濟發展問題的同時,也為其它經濟組織做大做強搭建了發展平臺,實現了“三方”共贏。
在此種發展模式基礎上,榆中縣高崖鎮、小康營鄉等鄉鎮還結合實際探索“抱團發展”。高崖鎮組織11個村成立聯合社,將各村的資金、農業機械等整合到一起統一管理運營,面向民眾開展農資銷售、農機服務等。
小康營鄉則通過黨委牽頭,組織沒有發展資源的12個村入股,引進企業投資140萬元,抱團成立“1+1+N村集體經濟發展共同經營體”,經營種子、化肥、農藥等農資銷售,去年7月運營以來已銷售農資42萬元,預計每村可分紅5000元,同時通過會員制的方式為入會村民節約生產成本11萬元。
據了解,榆中縣把村黨組織尤其是村書記作為探索推行“1+1+N”發展模式的重要保障和實現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至關重要因素。2024年通過現場觀摩、交流學習、專題培訓、定期調度等措施,有效保障了“1+1+N”發展模式落地試點、見到實效。
圖為榆中縣甘草店鎮郭家灣村蕎麥種植。(資料圖)榆中縣委宣傳部供圖榆中縣甘草店鎮郭家灣村黨支部書記劉善忠回憶村集體發展的探索過程說:“我是2017年當選村黨支部書記的,當時郭家灣村經濟相對落后,2019年,村上成立了股份制經濟合作社,直至2020年,我們充分利用組織部的配套資金,在村里建成了養殖場、改造了塘壩實施垂釣和養殖項目,同時流轉了500畝土地、購置了器械,開始種植作業。在種植作業過程中,我們探索了蜜蜂養殖,逐步開始生產蜂蜜。”
小雜糧種植、蜂蜜生產、承接社會化服務……如今的郭家灣村“一糧多能”,僅用了兩三年時間,就實現了集體經濟“空殼村”到“富裕村”的華麗蝶變。
地處榆中縣北部山區的貢井鎮套岔峴村,村“兩委”積極開展招商引資,于2023年5月引進了由上海秉騫公司投資1200余萬元運營了榆中縣現代畜牧業生豬標準化養殖基地。
圖為榆中縣貢井鎮套岔峴村生豬標準化養殖基地。(資料圖)榆中縣委宣傳部供圖截至2024年10月15日,共出欄4304頭生豬,實現產值約830萬元,村集體經濟突破120萬元。2024年底,該村為所有成功繳納醫療保險的村民每人提供100元補助,讓村民享受到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福利。
據了解,為了充分發揮效益、保障村民權益,榆中縣明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村委會分離,賬戶分設、資產分管,建立健全資產財務管理和村集體經濟組織理事會、監事會和成員代表大會等制度,嚴格落實村賬鄉鎮代管和審計監督等制度,切實保障集體資產不流失、村民權益不受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