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寇佳麗
當前,智慧養老已成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解決方案之一。年初至今,大連市、杭州市、廣州市、北京市、重慶市、上海市、西安市等多地均已加碼布局智慧養老,賦能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
例如,據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官網10月27日披露,2025年前三季度,養老產業新設機構13.86萬戶,同比增長30.54%;其中,養老科技和智慧養老服務類機構新設9.51萬戶,同比增長47%。
陜西巨豐投資資訊有限責任公司高級投資顧問朱華雷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當前,我國養老服務供給體系面臨結構性挑戰,智慧化轉型勢在必行,多地主動作為,有助于推動智慧養老產品與服務持續升級,做好養老“必答題”。
多地致力于構建多層次智慧養老服務體系,發力點包括但不限于發布智慧養老應用場景需求清單、開展適老科技產品體驗活動、為智慧養老項目建設發放補貼。其中,上線智慧養老平臺的舉措備受關注。
朱華雷分析稱,智慧養老平臺不是簡單的數據平臺,而是重新定義養老產業的基礎設施,作為串聯各方資源、打通服務壁壘的核心樞紐,其正推動養老服務向數字化、精細化、普惠化發展。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當前,各地智慧養老平臺正經歷從量變到質變的戰略升級,并已步入系統性重構的關鍵階段。
“現階段,越來越多的地方正推動智慧養老平臺突破以財政投入為主的單一模式,通過建立市場化運作機制吸引社會資本,以構建政府引導、企業運作、多元參與的投資格局。社會資本應抓住數據資產運營和垂直場景深耕兩大主線,積極參與建設,方能在產業鏈中占據有利位置。”薩摩耶云科技集團首席經濟學家鄭磊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2025年1月份,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深化養老服務改革發展的意見》明確,深化全國智慧健康養老應用示范。
2024年1月份,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關于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提出,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及移動終端、可穿戴設備、服務機器人等智能設備在居家、社區、機構等養老場景集成應用。
受政策驅動,智慧養老產品與服務供給日益豐富。中國商業經濟學會副會長宋向清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當前,智能輪椅、可穿戴設備、家用健康監測設備、中醫體質辨識設備、養老機器人等不少產品的科技含量較高,為老年人帶來了更有品質、更有溫度的生活體驗。其中,養老機器人正加快走進現實生活,為完善發展養老事業開拓了新思路。
值得關注的是,養老服務領域長期存在的供需錯配問題,為智慧養老產品與服務從“試水”走向“普及”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智慧養老市場需求預測及發展趨勢前瞻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智慧養老市場規模約6.80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2.34%。據中商產業研究院分析師預測,2025年中國智慧養老市場規模將達7.21萬億元。
談及今后重點任務,中國電子商務專家服務中心副主任郭濤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各方應推動智慧養老產業向“供需匹配、技術創新、生態協同”三大方向發展,豐富供給,推進高精度定位等關鍵技術攻關,加強智能產品適老化設計。同時,鼓勵并支持智慧養老平臺與具體場景、養老機器人等智能設備深度融合,以此為基礎打造一體化養老解決方案。此外,還應完善行業標準體系、檢測認證公共服務體系,培育專業人才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