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規劃建議提出,高質量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黑土地保護和鹽堿地綜合利用,提升耕地質量。近年來,我國鹽堿地綜合利用已邁入“科技引領、系統治理、產業融合”的新階段。
11月20日,在第十二屆中國現代農業發展論壇暨2025中國農學會年會上,由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等單位聯合編制的《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發展報告2025》(以下簡稱《報告》)正式發布。
中國農學會副會長、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主任、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梅旭榮介紹,《報告》在延續往年基礎上,進一步拓寬國際視野,系統分析了全球治理態勢,并重點梳理了國內在生物育種、產能提升與生態化利用等方面具有突破性與廣泛應用前景的創新性成果,全面呈現了我國鹽堿地科技從理論探索到實踐應用的系統性進展。
梅旭榮介紹,當前,我國已在植物耐鹽堿機理、生物育種、節水控鹽與快速改土等關鍵機制與技術創新方面取得系列進展,為“以種適地”與“以地適種”協同推進提供了重要支撐。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鹽堿地是耕地“提質、擴容、增效”的重要來源。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建議》提出:“加強黑土地保護和鹽堿地綜合利用,提升耕地質量。”
今年秋收季節,一組數據振奮人心。在吉林白城太山鎮重度鹽堿地改良工程水稻示范地塊,經過測產,平均畝產突破600公斤,接近黑土地良田水平;在河北滄州市北尚莊村,耐鹽堿谷子新品種實現畝產317.9公斤;在陜西蒲城的半干旱區中度鹽堿地油菜示范田里,培育的油菜新品種“中油雜501”迎來豐收,一次性機械實收畝產達312.23公斤……
據介紹,《報告》凝練出適用于西北、東北、濱海、黃淮海等典型鹽堿區的綜合治理模式,并遴選一批效益顯著的鹽堿地特色農業產業,標志著我國鹽堿地利用正從單一治理向高值效益型轉型。
面向未來,《報告》建議應持續強化科技引領,重點突破前沿育種與智慧管理技術,因地制宜發展生態高值產業,系統防控耕地次生鹽漬化,推動水資源優化配置與鹽堿地綠色開發。
“我國鹽堿地綜合利用面臨技術、產業、生態的多重挑戰,要從創新驅動、加強保護、因地制宜等多重維度發力,真正把‘逆境出良品’這篇鹽堿地特色農業的文章做大做強。”梅旭榮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