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重慶5月21日電 (劉相琳)21日,像往常一樣,莼菜收購商潘慧中帶著工人,來到重慶石柱冷水鎮八龍村收購農戶采摘的新鮮莼菜,收購后的莼菜經技術處理后,快速分揀包裝送往重慶江北國際機場,次日中午即可出現在日本餐桌上。過去澤地一把草,養在深閨人未識,如今出口創外匯,莼菜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香餑餑”。
據介紹,莼菜是一種水生植物,有“水中人參”美譽,對生長環境要求極為苛刻,全世界只有石柱、杭州、韓國、日本等極少數地區有少量栽培。莼菜營養價值及藥用價值巨大,日本、韓國等東南亞國家對莼菜需求量很高。
莼菜本不是石柱土生。石柱縣農委副主任陳清素告訴記者,1986年石柱農民從湖北利川帶回莼菜種子,進行小面積試種,獲得成功。但由于當地莼菜種植過于稀少,加之地處偏遠,人們未能認識其價值,連怎樣食用都不清楚,更別提形成產業。因此,莼菜只在該縣黃水鎮和冷水鎮一帶零星種植。
隨著交通情況改善,從1995年開始,石柱莼農借助“西湖莼菜”品牌,將莼菜借道浙江出口,但因貼牌生產附加值低,當地莼菜產業始終沒有形成規模優勢。
“2005年,石柱真正意義上拉開了莼菜發展的序幕。”陳清素說,從那年開始,石柱將莼菜確定為該縣重點特色產業,連續多年投入大量資金,扶持莼菜加工企業、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同時從發展基地建設、莼田連片更新換代、社會化服務體系、基礎平臺建設等方面給予扶持,并推進莼菜科研項目產業鏈和品牌建設。截至目前,該縣已在黃水、冷水等6個鄉鎮種植莼菜1.3萬畝,產量1.3萬噸,占全國產量的60%,是國內最大的莼菜生產出口基地。
“雖然規模大,但因缺少直接出口權,石柱莼菜一直靠貼牌西湖莼菜出口。”陳清素稱,貼牌出口雖可達到借船出海的目的,但卻造成了位居生產線上游的石柱莼菜落到了利益分配的下游,收購價格不高直接導致了群眾收益不高。
為了改變這一局面,當地又將莼菜直接出口作為拉動莼菜產業發展的重要工作來抓,積極幫助莼菜加工企業申請直接出口權。通過多方努力,該縣三家莼菜企業終于獲得莼菜直接出口權,大大縮短了莼菜出口時間,減少了中間環節,增加了農民收入。據了解,獲得直接出口權后,當地每噸新鮮莼菜產值可增加1000元以上。僅此一項,莼農每年可增收萬元左右。
目前,石柱莼菜已漸漸突破了初級產品出口的局面,正向著深加工方向發展。當地莼菜加工企業已成功引進莼菜酵素、莼菜香皂、莼菜茶葉、莼菜透明皂等莼菜深加工產品技術,并開發出莼菜飲料、即食莼菜、鮮食莼菜梗等新產品。按照當地的規劃,以后走出國門的除了新鮮莼菜,更多將是莼菜深加工產品。
“近年來,石柱莼菜在國內市場知名度也迅速上升,銷量逐年遞增,預計今后3—5年內,國內市場銷量將翻2番以上。”陳清素說,隨著石柱縣“四高一鐵一港”交通區位優勢的凸現,莼菜觀光農業前景也被越來越看好,莼菜將成為該縣一個強勁的經濟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