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工商總局“大戰”淘寶,這兩天引發輿論歡騰。雙方各執一詞,輿論也各有支持的一方,在事實厘清之前,各方觀點都應得到尊重。但這一事件揭出的網絡時代執法困境可以先說一說,也非常值得說一說。
淘寶和國家工商總局“有什么仇有什么怨”?據多家媒體報道,1月23日,國家工商總局公布2014年下半年網絡交易商品定向監測結果,27日,一篇“一個80后淘寶網運營小二心聲”的文章被淘寶官方微博置頂,劍指國家工商總局網絡商品交易監管司司長“違規吹黑哨”。一場關于淘寶售假和國家工商總局抽檢流程不規范的爭議就這樣開始了。
爭議并不一定是壞事,正如有學者指出的那樣:行政執法部門與行政相對人的良性互動,借助于網絡充分展開。這樣的場景,理應成為網絡時代的常態。“淘寶小二”質疑抽樣檢查的科學性、程序的規范性,國家工商總局一一作了回應,這是一個積極的態勢。判斷是與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急速發展的網絡時代,先從這次對話中看看共性問題,可能是一個好思路。
其一,“網上打假”是個新事物。網下打假,可以直接深入到店家的實體店中檢查,相關的法律法規明確規定了程序,執法機關也有成熟的做法;而網上打假,面對的是完全不同的形態,“暗訪式”的抽檢可能是一個無奈的選擇。對于網絡銷售平臺,如何委托第三方檢測機構,如何科學確定樣本數量,都沒有硬氣的依據,各執一詞在所難免。但是應肯定的是,既然假貨從線下走到了線上,工商部門的執法也理當從線下走到線上。而要讓網上打假更順暢,就要從法律上完善相關規定。
其二,如何對待網絡輿論的非理性?“淘寶小二”認為國家工商總局“違規查處”的根源在于,“根據《流通領域商品質量抽查檢驗辦法》的規定,抽樣的抽檢應當保證被抽樣人的復檢申訴權利。但是,兩次抽檢中,許多賣家并沒有收到抽檢結果通知,也沒有告知當事人有申請復檢的權利?!钡?,國家工商總局針對的是商標侵權行為,不適用于這個辦法。錯誤引用了法律依據還能獲得輿論支持,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公眾在判斷是非時還是缺乏耐心和法治理性。這是網絡時代執法的又一個困境。
其三,執法力度是強了還是弱了?27日,國家工商總局還介紹了全國工商系統開展2014紅盾網劍專項行動取得的成效,為期5個月的專項行動共檢查網站、網店133萬個(次),實地檢查網站經營者19萬個(次),查處違法案件7746起,罰沒款1.13億元。這樣的力度不可謂不小,但是問一問有過網購經歷的人,他們的感受可能與此有距離。在網購之前如果沒有充分做足功課,找到信用好的商家,或者以前一次購物親自驗證過,遇到假貨的幾率還是非常高的。這種現狀不改觀,網購平臺大喊“太嚴了”,其實是虛假的委屈。對消費者而言,工商部門執法力度越強,他們越有安全感。如何針對網絡特點提升執法強度,是網絡時代執法的又一個待解的困境。
網絡市場需要在規范中發展,在發展中規范。加強網絡市場監管是國家工商總局的法定職責,執法力度只能加強不能削弱;而對于網絡平臺而言,正視售假問題并采取積極行動也是職責所在。在破解網絡市場執法困境方面,完善網絡市場執法的法律規定,強化網絡平臺的法律責任,兩者都不可偏廢。姜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