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小傳
和渝斌,主任醫師、教授,任北京軍區總醫院心肺血管病中心中心副主任、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委員(高血壓組)、中國人民解放軍心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委員。周二、周五上午出診。
與體溫、心率、呼吸等生命體征不同,血壓是由收縮壓及舒張壓(俗稱“高壓”與“低壓”)兩個數值構成的,二者的差值叫脈壓,也是一個重要的指標。北京軍區總醫院心血管病中心教授和渝斌告訴《生命時報》記者,脈壓太大或太小,都提示心血管狀況可能出現了問題。
過小:心血管不夠“強壯”。脈壓差一般在30毫米汞柱以上稱為正常,如果低于這個數值,可能是外周血管的壓力不夠,說明心臟的泵血功能和血管收集血液的能力比較弱。建議這類人平時適當增強鍛煉,提高心肺功能。此外,心包炎、心包積液等疾病也可能引起脈壓差降低的癥狀,如果以往正常,突然出現持續性脈壓差降低,應及時就診。
過大:血管“變硬”了。脈壓差太大的具體值目前沒有統一說法(通常人們把脈壓大于60毫米汞柱視為脈壓差過大),但長期超過50毫米汞柱,甚至100毫米汞柱以上,應懷疑身體出現異常。脈壓差太大,多是舒張壓較低,即血管在收縮后的回復能力不足,這好比老化的橡皮筋不能拉得很長,否則可能斷掉。健康的血管應富有彈性,但隨著年齡增長、身體老化,容易“變硬”即彈性下降,如果平時生活方式不健康,常吃油膩的食物、久坐少動,硬化的風險更高。
脈壓差大首先應懷疑動脈硬化,盡快到醫院接受檢查。動脈硬化者發生出血性腦卒中的風險較大。檢查發現硬化同時還有斑塊者,可能出現缺血性腦卒中(腦梗死),應早發現早預防。
其次,有些高血壓患者的收縮壓控制較為理想,但舒張壓偏低,導致脈壓差增大。尤其是老人,各動脈發生不同程度硬化,血管壁的彈性差,可能出現收縮期高血壓,用降壓藥降低收縮壓的同時,舒張壓也跟著降低了。建議這類人及時請醫生調整用藥方案。
最后,還有些疾病也可能導致脈壓差增大。例如嚴重貧血、主動脈瓣關閉不全等,應請醫生結合相關檢查結果診斷。
脈壓異常,尤其是長期較高者,應積極進行相關篩查,主要看是否合并粥樣硬化斑塊、是否合并糖尿病、有無腎功能損害等。如果需要抗動脈粥樣硬化,應啟動他汀治療;血栓風險較高者,必要時遵醫囑采用抗栓治療。在整個防治過程中,除了持續觀察三高的進展,還要關注腦、腎、眼等器官的癥狀。例如眼底動脈反光很強,說明血管硬化程度高。
和渝斌主任建議,心腦血管疾病患者應關注血壓變化,即使收縮壓與舒張壓都在正常范圍內,如果脈壓差持續異常,也應引起重視,以免發展成嚴重后果。▲記者 張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