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上周五,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骨科主任嚴世貴帶領他的團隊在“浙江名醫館”的空中診室坐診。
咨詢中,醫館君發現有不少家長問得比較多的一個問題是:O型腿可不可以矯正。
像很多亞洲女生一樣,醫館君也多多少少有點O型腿,小粗腿又短又不直,每次看到人家細直的大長腿都羨慕不已。但是,像醫館君這樣已經過了青春期,骨骼早已經定型的,還有沒有希望矯正成功呢?
O型腿醫學名詞稱為“膝內翻”,俗稱“羅圈腿”,主要表現為兩下肢自然伸直或站立時,兩足內踝能相碰而兩膝不能靠攏。
O型腿的人,由于膝關節內翻,身體重量就過多集中于膝關節內側關節面上。過度的壓力和摩擦力,會導致膝關節內側軟骨面磨損,脛骨平臺塌陷,繼發骨性關節炎。年齡大了,就容易出現關節痛,影響到正常行走。
嚴世貴告訴醫館君,造成O型腿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一個是基因遺傳,另一個是缺鈣和佝僂病。在他的臨床實踐中,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導致O形腿的情況比較多。
佝僂病患兒長到1歲左右,學站學走路時,腿部難以負荷身體的重量,導致下肢朝外側彎曲而形成O型腿。
有些人認為,坐姿、站姿以及走路的姿勢,會對腿型產生影響,但嚴世貴說,這些的影響并不是特別大。
病情的嚴重程度,決定了治療時間的選擇。嚴世貴建議,如果情況較輕微,可以等到發育完成,骨骼成型后再治療,也就是女生十五六歲,男生十七八歲的時候;如果情況比較嚴重,影響到骨骼的正常發育了,那七八歲的時候就應該接受治療。
看來醫館君是錯過了黃金時期了。
嚴世貴口中的治療,指的都是外科手術。“市面上那些矯正鞋墊、夾板、綁帶,沒什么效果的,大多是心理作用。”
最近是小兒生病的高發季,兒科的咨詢特別多,所以本周的空中診室增加了2位兒科醫生。這樣,周一、周二、周三將各有一位兒科醫生坐診。寶寶生了病,家長有什么疑問,歡迎到空中診室找專家咨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