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丑醫生”為做檢查的孩子打氣加油。

“機器人”在隊友的幫助下才能穿戴笨重的盔甲。

“機器人”的到來讓小朋友喜出望外。

“小丑醫生”團隊準備的節目得到了孩子們的接受和認可。

“小丑醫生”使出渾身解數逗患兒開心。

當各種卡通造型出現時,整個醫院大堂馬上沸騰起來,等候的小孩和家長都圍著“小丑醫生”合影拍照。

探訪結束,“小丑醫生”團隊與孩子們合影。
在廣東省婦幼保健院(以下簡稱“省婦幼”)的門診大廳,每隔一兩周都會有“恐龍”“熊貓”“小雞”“跳跳虎”等孩子們喜歡的“小動物”出沒,只要他們一來,打針的孩子就破涕為笑。
2014年12月18日,“小丑醫生”出現在省婦幼保健院輸液區,這一下子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頭上還貼著發燒退熱貼的貝貝從媽媽身邊走過來,大眼睛直盯著這個“神奇”的叔叔看。這個拿著玩具為孩子變魔術的人,正是由該院兒科醫生唐遠平扮演的“小丑醫生”。
據唐遠平介紹,“小丑醫生”的靈感來自于一次出國交流的體驗,“那大約是2012年底,我去意大利交流學習,發現在當地的醫院里總能看到戴著紅鼻頭,穿著大頭鞋,白大褂上爬滿毛絨玩具的‘小丑醫生’,逗患兒開心。回來以后就想,我們是不是也可以扮作‘小丑醫生’,給患兒帶去關懷”。
他的想法獲得了醫院的支持,經過幾個月的籌備和人員招募,2013年3月5日,“小丑醫生”正式走進了該院門診及兒科。
然而,一開始,“小丑醫生”卻遭遇了種種挫折。“我們都是醫護人員,一下子讓我們穿著這些有趣的衣服去門診逗孩子笑,必須放下身段,這對我們來說是很大的挑戰。”
由于沒有接受過專門的訓練,剛開始,“小丑醫生”欠缺和孩子溝通的技巧,病理科醫生饒金說,一開始很多孩子并不買賬。“國內的小孩很多都沒有接觸過‘小丑’這個概念,這和國外存在文化上的差異;一些生病的孩子突然看到周圍很多陌生人,也會感到恐懼”。
為此,他們特意請來院里的心理醫生進行兒童心理方面的指導,閑暇時間,他們還自學折氣球、變魔術等“小丑技能”,在網上買動物睡衣和各種公仔道具,為的就是得到孩子們的接受和認可。
“小丑醫生”團隊的努力起了效果。漸漸地,醫院里報名擔任“小丑醫生”的醫務人員也越來越多,到目前這個志愿隊伍已有近百人。
“小丑醫生”也收獲了來自患兒家長的感謝。一位患兒的母親告訴記者,“醫生那么忙還愿意用這種方法來逗孩子笑,去和生病的小朋友互動,我們很感動。”
看似對哄小孩很有心得的唐遠平,其實并沒有時間哄自己的孩子。“總是太忙了,我回家孩子睡了,我上班他卻還沒起床。”唐遠平坦言,“兒科醫生工作壓力大,還是那句話,選擇從醫是因為愛”。
自從做了“小丑醫生”,唐遠平每次想到逗孩子的“新招”都會先在兒子面前預演,“他是我的‘把關者’,要先把他逗笑,我才去醫院逗別的孩子。這個活動讓我有了更多與孩子直接交流的機會,我也希望能有更多的時間去好好陪兒子。”
圖:南方日報記者 曾強 文:南方日報記者 曹斯 實習生 魏孜芩 通訊員 朱穎賢 林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