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了16年詩的“腦癱詩人”余秀華,幾乎在一夜之間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同時,“余秀華現象”讓我們認識到腦癱患者并不都存在智力缺陷,而且還有可能 “天資過人”。這讓很多腦癱患兒家長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腦癱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一種傷殘情況,是腦發育早期各種原因所致的非進行性的腦損傷,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部分腦癱患兒還會有智力低下、癲癇及行為異常。
據統計,我國目前有腦癱患者約175萬人,其中0-6歲的患兒約有31萬,而且每年以4.6萬的速度遞增。新生兒的“腦癱”發生率在2‰至5‰之間。若按2‰計算,每500名新生兒中就有1名可能因為各種原因而導致“腦癱”。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腦癱”兒童治療的基本原則。首都兒科研究所神經內科陳倩主任醫師表示,通過康復訓練及各種矯形措施的系列治療,很多患者可以明顯提高生活自理能力、運動和語言能力,提高生活質量,最終達到回歸社會的目的。
陳倩醫生表示:“在來醫院就診的腦癱患兒中,通過一系列檢查和評估,我們發現有的患兒僅表現為智力落后于同齡兒童,而缺乏姿勢異常及運動障礙的中樞性癱瘓表現,這不屬于典型的腦癱范疇,診斷時需謹慎。”
認知功能是人的心理加工過程及狀態,包括感知覺、注意、記憶、推理、執行、空間等,任何一個心理加工過程的能力缺陷都會引起認知功能障礙,以至于影響患兒整體智能的發揮,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智商。如果患兒能在早期得到準確、有針對性的診斷和治療,加上人腦隨年齡的不斷發育成熟,大多數患兒的癥狀可以得到明顯改善,學習、生活能力都能得到較大提高。
旗旗是34周早產兒,出生后在當地醫院的ICU治療了一段時間,隨后發現孩子的智力落后,被診斷為腦癱。孩子漸漸長大到11歲,但仍然不識數,不會寫字,與家人溝通都成了問題。
“我們對旗旗進行了磁共振檢查和大腦認知功能評估,發現孩子雖然有腦癱的誘因,但并沒有姿勢和運動的異常,因此不是腦癱患兒。但他存在認知功能障礙,尤其是語言認知能力差,導致整個智力和學習能力的表現都低于正常孩子,這種情況是可以進行干預的。”陳倩醫生的話,讓旗旗的家人看到了新的希望。
經過兩個月經顱磁刺激治療、腦電生物反饋和針對性認知訓練干預后,旗旗的認知能力有了明顯變化,可以做30以內的加減法運算,語言和書寫能力也有了明顯進步。“我兒子不但能說話,能跟我們交流,甚至可以數數和寫自己的名字了!”旗旗的爸爸興奮地說,春節過后,他們還準備進行下一階段的治療。
陳倩醫生表示,像旗旗這樣人們常說的“傻孩子”,并不一定真的“傻”,學習差并不等于智力低下,有可能是某一方面存在認知功能障礙。她還做了一個形象的比喻:“智力就像水桶,認知功能就是組成水桶的木條,其中一根木條短了,水肯定會漏出去,水桶的水也裝不滿。如果把這根短缺的木條測量出來并及時補齊,水桶就能裝滿水了。也就是說,某一項認知功能的損害會影響整個智力的表現。”
因此,如果孩子表現出智力發育遲緩或落后,家長應該帶其到醫院神經內科進行專業評估,如果孩子存在某一方面的認知障礙,通過適當的方法進行干預治療,認知能力是可以得到改善和提高的。
文/郝潔(首都兒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