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更需要引導
□ 武潔(江蘇 醫生)
互聯網醫療能否突破診治禁區一直備受各方關注。國家衛計委新聞發言人宋樹立近日明確:互聯網上涉及醫學診斷治療是不允許開展的,只能做健康方面的咨詢。(4月13日央廣網)
“網絡醫生”早已流行,很多人都在網上問診,但關鍵問題在于,很多所謂“互聯網醫療”的背后實為黑醫院、黑診所。從這個意義上說,對于“互聯網醫療”現象,設置嚴格的規則約束,當然必要。
不過,網絡時代,終究一切事物都逃不過它,醫療也是如此。禁止網絡治療,可以咨詢,畢竟也是一種醫療“入網”方式,但還要繼續打開思路。一邊禁令,一邊也要有扶持引導手段,有破有立。
不僅是國內,根據美國一項調查,35%的美國成人說他們曾專門用網絡嘗試著去弄明白是否自己或者他人有身體疾病。對網絡醫生的信任度,超過40%的人說經過健康專業人士證實網絡信息是正確的,還有35%的人根本就沒有進一步征詢專業人士的意見。不難看出,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互聯網對醫療服務環節的滲透與改變,網絡醫生與問診的趨勢其實已不可逆轉。很多“互聯網醫療”依托黑醫院、黑診所,但這不是網絡本質,如何利用網絡優勢謀正途才是要旨。
可以設想,除了“互聯網醫療”缺乏必要的監管與認證,網絡醫療信息本身的良莠不齊之外,正規醫療機構與醫生在觸網這事兒上的滯后與慢節奏,又何嘗不是將網絡這一便捷的醫患溝通與對接渠道拱手相讓呢?正規而有認證的“互聯網醫療”缺位,其實相當于為黑診所、黑醫生提供了最有利的滋生空間,“互聯網醫療”成為非法違規行醫的潛伏與藏匿之所,也就并不意外了。
基于此,“互聯網醫療”亂象僅僅提醒患者別受騙還不夠,而更需順應公眾求醫問診的需求,讓正規的醫療服務和資深醫生成為“互聯網醫療”的主體,占據患者“網絡尋醫”的入口,從而形成“良醫驅逐劣醫”的良性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