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著“健康管理+大數據”概念以及去年9月拋出的8個億增發項目,2014年至今九安醫療股價暴漲了190%,最新市值118.9億元,動態市盈率高達1166倍。
繼一度炙手可熱的可穿戴概念之后,九安醫療(002432.SZ)又打出“向移動醫療轉型”的王牌。
盡管主營業務一再陷入虧損,但是憑借著“健康管理+大數據”概念以及去年9月拋出的8個億增發項目,2014年至今九安醫療股價暴漲了190%,最新市值118.9億元,動態市盈率高達1166倍。
但是轉眼7個月過去,該增發仍遲遲沒有落地。結局如何,我們拭目以待。
2015業績壓力仍較大
千呼萬喚始出來。
繼因審計工作推遲而將預約披露時間延遲10天后,4月13日晚,九安醫療2014年年報終于亮相,公司2014年度實現營業收入4.25億元,同比增長4.39%;實現凈利潤1019.75萬元,同比扭虧,上年同期虧損834.61萬元。
從市場表現來看投資者似乎并不領情。4月14日九安醫療報收35.95元/股,跌2.73%;4月15日甚至一度跌停。
業績一直是九安醫療的硬傷。上市之前九安醫療的業績已是乏善可陳。招股書顯示,上市前,2008年九安醫療實現營業收入2.80億元,僅增長28.84%,實現凈利潤3130萬元,同比下滑28.70%;2009年營收3.13億元,僅增長12.04%,盈利3904萬元,增長24.71%。
上市后的九安醫療更是每況愈下。2010年上市當年其營收和凈利潤出現了雙下滑——營收下降4.62%,盈利下降39.25%;2011年凈利潤下降12.27%;2012年下滑66.44%;2013年下降16.62%。
九安醫療2014年的經營情況實際上也并不樂觀。據年報披露,報告期內九安醫療主營業務凈利潤實際上為虧損,扭虧為盈主要歸因于孫公司iSmartalarm股權轉讓(轉讓價格1200萬美元,對整體生產和業績的影響為8193.81萬元)和Bloomsky公司獲得包括IDG在內的400萬美元增資所產生的較高投資收益。
這樣一來,九安醫療暫時避免了被ST的命運。
不過,擺在九安醫療面前的業績壓力并不小。
中投證券研究員在研報中指出,目前公司業績受推廣初期市場開拓、研發、管理費用持續較高的影響,短期業績不理想,2014年因孫公司的投資收益才實現扭虧,2015年業績壓力仍較大。
這從九安醫療今年一季度的表現已經可以窺見。
2015年3月31日,九安醫療已經發布了2015年一季度業績預告,預計今年一季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虧損1000萬元至2000萬元。對此,九安醫療給出的解釋是,“為了促進產品銷售和大力推進與專業機構的合作,海外子公司的銷售費用和管理費用較去年同期有較大幅度增長;公司的募集資金投資項目已正式投入使用,與去年同期相比折舊和攤銷以及營運費用增加。綜上因素導致2015年第一季度公司出現虧損”。
對2015年主營的盈利壓力,在4月16日針對年報的網上說明會上,九安醫療表示,“公司每年的第一季度盈利狀況都不是很理想,而且下半年的業績要好于上半年,公司會在今年剩余的時間里,挖掘新的用戶,開拓新的市場,盡力將銷售規模做大,爭取向投資者提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向數據服務公司轉型
業績平淡,概念先行。
中投證券研究同時也表明,考慮到九安醫療是移動醫療行業先行者,所處行業有望爆發性增長,公司管理、研發、營銷團隊出色,看好公司未來的健康大數據服務、健康管理業務。“未來公司在健康大數據方面的開發和運用是看點。與移動智能終端相連只是一個開端,公司已經完成對用戶健康信息的采集、存儲和初步分析,后續希望借助云技術將海量的用戶數據存儲、管理和分析之后對用戶健康狀況進行監測并及時向用戶提供相應診療建議。”
安信證券也認為,生物大數據的價值逐步得到認同,無論是數據本身還是對用戶群體的健康管理都具備巨大的想象空間。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和眾多上市公司一樣,九安醫療以硬件作為入口,從硬件公司向數據服務公司轉型。“公司的目標是以硬件為入口建立個人健康管理平臺,形成健康大數據,為用戶提供健康管理服務。”九安醫療在2014年年報中這樣描述2015年規劃,“擴大iHealth產品用戶數量,不斷積累健康數據。”
植入了變革基因的九安醫療,給自己制定的發展戰略是構建“硬件+App+云服務”的生態系統,未來盈利的模式是提供硬件作為健康大數據的入口,軟硬件結合、提供大數據云服務,從底層的移動端(硬件)到中間層的APP,直至走向頂端的大數據云服務.
“簡單地說就是從端走向云,現在很多互聯網的公司也想進入移動醫療這個領域,他們是從云走向端。問題是他們無法采集到用戶的數據,而我們恰恰在采集用戶數據方面非常有優勢,同時我們也開發了自己的應用程序和云端。”九安醫療董事長劉毅在接受投資者調研時曾表示。
而移動互聯網醫療概念,大大刺激了九安醫療股價上行。2014年至今,九安醫療股價一度從10.90元攀上40.00元,最高漲幅高達267%。最新數據顯示,盡管主營尚未虧損,九安醫療市值達到了118.9億元,動態市盈率高達1166倍。
2015年4月14日,理財周報記者致電九安醫療董秘馬雅杰希望進一步了解公司未來規劃,但至截稿日采訪函并未收到回復。
定增7個月未完成
九安醫療在移動醫療領域早有布局。
2014年9月18日晚,九安醫療公告稱,公司擬將iHealth相關全球業務調整至擬新設的獨立實體機構iHealth Inc之下,并引入小米投資作為戰略投資者。小米投資將向此實體增資2500萬美元,并將與iHealth在用戶體驗、小米電商和云服務方面開展深入合作,共同打造移動健康云平臺。增資完成后,小米投資持有新公司20%的股份。
公司表示,由于小米獨特的業務模式和小米用戶數量的高速增長,公司引入小米投資作為戰略投資者,實現以硬件為入口的戰略突破,加快iHealth產品及服務在國內的推廣,快速積累用戶,形成健康大數據,完善周邊生態,并向用戶提供醫療健康及相關服務。
同日九安醫療還祭出定增預案,稱公司擬以不低于18.40元/股的價格,非公開發行不超過4400萬股,募集資金總額不超過8.1億元。
定增方案顯示,九安醫療本次募投項目包括:移動醫療周邊生態及智能硬件研發基地、產品體驗中心、客戶服務中心建設及補充流動資金,擬投入募集資金分別為4.81億元、0.66億元、0.14億元和2.3億元。公司稱,本次募投項目將提升公司綜合研發能力,加快公司產品創新速度,建立與移動醫療產品相適應的營銷網絡,并完善公司產品周邊生態。
什么是“移動醫療及周邊生態”?九安醫療董事長劉毅曾在面對投資者時這樣描述,“從幾個角度講,一個是從硬件的角度講,有一些基礎的硬件技術比如說除了測心電以外還有其他的,比如呼吸,這種相關的硬件產品跟移動互聯連上的移動醫療智能硬件,這方面品類,甚至包括家庭里或小型診所測血壓,這方面去擴展。第二是服務的提供方,比如說健康食譜、如何運動、血糖的自我監控管理,這些也屬于周邊生態,只不過這個生態分為硬件、服務,甚至還有其他,我們希望在這個方向上聯合更多的人一起把這個生態做起來,圍繞一個糖尿病病人,看他需要什么,他需要測血糖、需要控制住血糖、需要服藥、需要健康飲食、需要運動鍛煉、需要跟醫生患者交流等等,這些閉環,像重度垂直,在這些環節上一條一條把它做通。”
鑒于定增8.1億中有接近5億投向移動互聯網醫療,像九安醫療這樣大手筆進軍移動互聯網醫療的企業屈指可數,一時在資本市場掀起了波瀾,消息一出九安醫療股價即拉出2個漲停。
不過,迄今7個月過去,上述增發事宜仍遲遲沒有完成。
而在此期間,九安醫療遭遇了控股股東5次減持。據理財周報統計,由董事長劉毅實際控制的九安醫療第一大股東石河子三和企業自2014年9月起累計減持了九安醫療股票479.36萬股,套現約1.21億元。
因而九安醫療遲遲未落地的增發一度被指系配合大股東出貨。
九安醫療此前曾在深交所互動易平臺上回復投資者,“公司正在積極推進非公開發行相關事宜,公司非公開發行股票申請文件需提供的財務信息相關文件里包括發行人最近1年的財務報告和審計報告,年報披露后,公司召開股東大會審議非公開發行股份議案。”
隨著2014年年報披露,備受市場關注的定增話題久久縈繞著九安醫療。投資者焦灼難耐,“現在移動醫療正處在風口上,許多公司紛紛參與如火如荼,九安醫療號稱領軍和先行者,喊了幾個月的增發光打雷不下雨”。
4月16日網上說明會傳遞出的最新消息顯示目前九安醫療定增的相關材料尚未報送證監會。公司方面表示,“我們將在材料完備后及時報送證監會審核。”
募投項目進度僅87%
不光是定增讓人苦等無果,投資者關注的九安醫療募投項目進度也一再延遲。
隨著2014年年報公布,投資者關注的募投項目情況有了進一步披露。
公開資料顯示,支撐九安醫療上市的唯一的實質性募投項目,上市后進度一再延期。
九安醫療在招股書中描繪了十分美好的遠景——2010年公司IPO實際募集資金5.69億元,主要用于建立“家用醫療健康電子產品研發生產基地”項目。該項目原計劃投資額3.30億元,其中使用募集資金投資額為2.36億元,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時間為2011年8月。達產后,可實現生產電子血壓計800萬臺,血糖儀100萬臺,血糖試片5000萬片,低頻治療儀及其它家用醫療健康電子產品200萬臺(件),正常年預計營業收入7.82億元,利潤總額1.16億元。
不過直到2012年末,該募投項目累計僅投入7287.62萬元,進度僅有36.22%;九安醫療將項目投資總額調整為29.54億元,使用募集資金調整為20.11億元,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日期推遲至2013年9月30日。
然而,據九安醫療2013年報,盡管聲稱預定狀態日期為2013年12月31日(相比前期已經又作了進一步調整),但截至年末該項目投入進度僅51.94%。
據2014年年報顯示,九安醫療已再度將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日期推遲至2014年12月31日,但截至2014年末僅投入了17.54億元,投資進度為87.22%,實現效益為0。
對此,九安醫療在網上說明會上作出解釋,“募投項目計劃總共需要使用募集資金20115萬元,結項時實際使用17543萬元,也就是實際使用募集資金占預算的87.22%,剩余部分為結余資金。項目已經在2014年投入使用。該項目目前的功能為制造基地,公司所有的生產制造部分的功能都已經轉移至募投項目的廠區,銷售業務仍然由母公司承擔,因此,該募投項目自身的經濟效益無法直接測算,需要和母公司合并在一起核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