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醫療和大數據,這是兩個目前非常熱門的詞匯。在上周六舉行的第六屆“同德國際學術周”開幕式上,這兩個熱門詞匯也成了專家們討論的話題。精準醫療離我們有多遠?其實我們從出生到死亡一直都在受益。大數據能給醫療健康行業帶來什么?很多,比如降低醫療成本。
精準醫療離我們很近
精準醫療源自個人化醫療,是在兩年多前由美國總統奧巴馬提出,當時的定義中最重要的,是從疾病中尋找到基因的標靶,做最精確的治療。發展到現在,它跟大數據發生了重要的關聯。
談及精準醫療,便不可避免地要提到其重要手段——基因測序。大家應該都還記得,去年,美國明星安吉麗娜·茱莉因查出患乳腺癌的風險較大,做了預防性切除術。風險如何評估?就是通過基因檢測,看看家族遺傳致癌基因的情況如何。
“精準醫學的未來,就是把復雜的東西單一化,從而告訴我們到底身上有沒有其他基因突變的可能,是否是已知的,是否有藥可治。了解這些突變點,有助于選擇藥物,更有助于未來人類研制藥物。”臺北醫學大學校長閻云教授解釋。
除此之外,在我們剛出生、孕前篩查以及產前篩查時同樣利用了精準醫療。新生兒檢查通過抽血來評估孩子是否會發生先天畸形,主要是當下看不到但后來會顯現出來的畸形。如果能做到早期診斷,就有早期治療的機會。
“其實我們一直在接受精準醫療,只是我們并不知道。”閻云教授笑言。
坊間的基因檢測不靠譜
現在也有不少機構聲稱能夠做癌癥基因篩查,只要通過收集一點唾液或上皮細胞即可。那么,這種坊間的癌癥基因檢測真的靠譜嗎?
“檢測報告對大部分人,乃至醫生來說都是天書。報告上可能會寫,你會比其他人多一點點機會得某種疾病,比如說糖尿病。我父母都有糖尿病,我患糖尿病的風險本來就比旁人高一些,那這個高出來的幾率意義在哪里呢?不清楚。”閻云教授介紹,《自然》雜志上曾發表過一篇文章,將坊間所做的基因檢測資料收集在了一起,結果卻令人忍俊不禁——有的機構說你的這個癌的幾率會高,而另一個機構表達了相反的意見,“由此看來,這些檢測結果是不靠譜的,而且意義也不重大,還很可能徒增人們患病的恐懼。”
閻云教授表示,從臨床醫學的角度來講,不鼓勵、不主張進行這類基因檢測。
但有一種基因檢測是重要的,就是個人對于藥物的反應。有些人吃某種藥一點問題都沒有,而另一些人吃了卻發生過敏,很多時候是因為你身上的基因導致你不能代謝這種藥。當然也有反過來的情況,怎么吃都沒有藥效。這需要藥物基因學的發展和介入。
大數據在醫療行業應用多
除了精準醫療,大數據在醫療行業還起到了很多作用。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報告顯示,如果美國醫療保健行業對大數據進行有效利用,就能把成本降低8%左右,從而每年創造出超過3000億美元的產值。
“2009年,谷歌比美國國家疾控中心提早數周預測了H1N1在全美的流行情況。”杭州電子科技大學特聘教授、云技術研究中心主任任永堅說,這就是大數據在互聯網搜索上的應用,其原理也并不難理解:如果某地流感開始流行,那么相關疾病的谷歌搜索就會增多,這將為流行病的防治提供方案。
除此之外,疾病譜、健康管理、公共衛生監測等都是大數據在醫療行業大展身手的領域。(青年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