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展覽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居民健康監測區,社區醫生在監測社區居民心血管功能健康狀況。
資料圖片
第二十六屆長城國際心臟病學會議期間,專家表示,除醫生的參與外,現在是建立互聯網心血管服務平臺的難得時機。
心血管疾病已經成為中國人的主要死因。在10月30日開幕的第二十六屆長城國際心臟病學會議暨第九屆北京五洲國際心血管病會議、亞太心臟大會和國際心血管病預防與康復會議2015中,與會專家認為,目前心血管疾病預防弱、治療強的裂痕亟待彌合。
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新成果未得廣泛推廣
心血管疾病成中國人主要死因,據《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鑒2014》,2013年我國居民死因構成比中,心臟病與腦血管疾病分別占比21.9%、22.9%。
“彌合裂痕,應對挑戰”是本屆長城會的主題。關于目前心血管疾病預防與治療的現狀,大會主席、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心內科教授馬長生表示,以心血管疾病為首的慢病危機正在全球蔓延,我國的心血管疾病發病人數也不斷增加并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心血管疾病的防控面臨嚴峻挑戰。而預防和治療、疾病預防控制和醫院醫療兩大體系的裂痕日益加深,公共衛生和預防醫學領域大量研究成果和技術等并未在臨床上獲得廣泛推廣,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心血管病預防弱、臨床強,整個心血管領域的從業者廣泛參與到預防事業中來的意識和行為力度還不夠,理念也不夠,這些都是傳統意義上的裂痕。
另外,從最新指南、進展到臨床實踐的裂痕、從傳統模式到新模式轉變的裂痕也都亟待彌合。馬長生認為,如果心血管病醫護人員及大眾都能樹立預防為重的理念,做到“心血管病預防人人有責”,整個行業將發生巨大變化。
長城會創始人、名譽主席胡大一教授指出,彌合預防與醫療的裂痕,意味著需要顛覆傳統醫學的目的、模式,和整個服務體系,先要發動醫生參與。醫生除了重視自身健康問題外,用更好的治療方式干預患者,如除了傳統的生物、化學方式,用營養、運動、心理、康復多重思路來干預,做好慢病管理和隨訪同樣重要。
力爭10年內三甲醫院心血管門診量下降70%
馬長生表示,理想中的“服務平臺”,應是學術專家、學會、互聯網、醫療機構相互依存,不斷向外輻射服務。長城會和中國心臟聯盟將打造一個平臺,此外,中國心臟聯盟逐步建成權威并廣泛應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育培訓和臨床支持平臺,提高醫生臨床和科研能力及公眾心血管健康知識水平,推動我國醫療模式的改變,力爭10年內使我國三甲醫院心血管門診量下降70%。
■ 鏈接
安貞醫院開展精準藥學服務
從遺傳角度來看,心血管疾病包括了單基因遺傳病及遺傳因素參與的復雜疾病,前者如心肌病,離子通道病等,后者如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等。此外,個體遺傳背景還對藥物有效劑量及藥物不良反應的發生有重要影響。為加強心血管疾病治療的精準性及有效性,記者了解到,安貞醫院分別在1998年、2014年開展了以治療藥物監測和基因檢測為基礎的精準藥學服務。目前,醫院可提供精準藥學服務的項目共39種,包括15種心血管用藥、9種婦產相關精準服務、2種免疫抑制劑、4種消化系統用藥、6種精神病用藥及2種抗真菌用藥(伏立康唑、特比萘芬)等。
自2014年12月正式開展此項目以來,近半年時間共檢測近2000例患者(近萬個基因位點),均給予了個體化藥學報告,個體化精準藥學服務的數量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