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9日是第十個“世界卒中日”,根據相關報告,腦卒中(常說的中風)已成為我國居民第一位的死亡原因。專家表示,作為腦卒中的獨立危險因素及致病原因,房顫引起的卒中已經超過10%,而且存在難以監測的特點。目前,臨床中21天連續心電圖監測已經將腦卒中的檢出率提高到13%左右。
數據
發病趨于年輕化
腦卒中也就是常說的中風,可分為腦梗死(缺血性腦卒中)和腦出血(出血性腦卒中)。腦卒中可導致患者行動嚴重受限、癱瘓、永久性失語或失明,甚至死亡。根據中國卒中協會10月25日首次發布的中國卒中流行報告顯示,卒中已成為我國居民的第一位死亡原因。在我國,每12秒鐘就有一人發生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腦卒中。
北京天壇醫院神經病學中心主任醫師趙性泉介紹,腦卒中的發病與年齡相關,隨著年齡的增長,發病率呈增加趨勢,但最近幾年,由于生活方式的改變等,我們也注意到,腦卒中的發病也趨于年輕化。另外,腦卒中的發病與性別也有一定關系,由于吸煙、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因素相對較少,女性在絕經期之前的發病率低于男性,但女性在更年期后,由于體內激素水平的變化,發病率會出現增加。
復發一次,病情更危險
另外,腦卒中的一大特點是復發率高,由于本身血管的病變基礎及危險因素的存在,因此,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問題,而且每復發一次,病情會更加危險,患者離死亡更進一步。腦卒中患者在一年內的復發率大概為13%-15%左右。
預防
房顫監測相對困難
房顫的篩查是比較困難的,趙性泉告訴記者,其他危險因素均可以提前監測、診斷,如風濕病、瓣膜病等,房顫的特殊性在于,難以監測,“尤其是陣發性房顫,房顫時間僅持續幾秒鐘左右,患者有時并沒有明顯感覺,或僅感到頭暈,但陣發性房顫或非持續性房顫的危害很大,出現房顫時,心臟會出現渦流,血液難以流出,如果有凝血障礙,就會形成血栓。”抗栓治療是預防及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基礎,心源性栓塞需要進行抗凝治療,兩種血栓形成的機制不一樣。
建議30天連續心電圖監測
趙性泉建議,應加強對非持續性房顫的監測,舉例來說,24小時心電圖監測對房顫的檢出率大概為3%,如果將監測時間延長至21天,房顫的檢出率可以超過13%。“隨著監測時間的延長,房顫的檢出率也在增加,因此,我們現在的通行做法是,對懷疑非持續性房顫的患者,通常要進行30天的連續心電圖監測。”
另外,對于房顫引起的腦卒中,趙性泉介紹,傳統藥物受食物的影響比較大,對患者的進食有嚴格限制,而且作用范圍比較窄。新型抗凝藥的應用是一個趨勢,而新型藥物的最大優點在于無需監測,同時可減少患者的出血風險,需要更多的臨床使用經驗。
本版采寫/新京報記者 張秀蘭
新京報制圖/許英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