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11月10日電題醫學人文教育日受重視 臨床醫生“上陣”講授“醫患溝通”
記者陳靜
在醫患關系緊張的當下,上海的醫學院校越來越重視醫學人文教育,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培養醫患溝通意識,提高醫患溝通的能力,成為不可或缺的教學內容。
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的課堂里,瑞金醫院普外科醫生費健今天正在為學生講課,他幽默的言辭令偌大的教室氣氛熱烈而歡快。這位有著約20年臨床經驗的專家并非講授專業知識,而是在和學生們分享從醫多年與患者溝通的事例和心得。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方面告訴記者,這是該校針對8年制即將進入實習階段的四年級學生專門開設的“醫患溝通”課程,希望培養其與患者順暢溝通的意識,并提高技巧。
校方透露,該校自2012年開始系統開設“醫患溝通”課程。據查,這在當前中國各地醫學院中鮮有報道。此前,2008年,瑞金醫院即對交大醫學院實習學生講授醫患溝通技巧。已經連續多年開設此課程的費健說,這門課程上課形式豐富多樣,有分組討論,也有模擬病患交流。
由于多種因素的共同影響,近年來中國國內醫患矛盾凸顯,不少患者對醫生不信任甚至仇視,傷醫事件也頻頻發生。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方面當日披露的一項研究表明,接受過培訓的學生與未接受過培訓的學生在溝通能力上有較大差異,接受過培訓的學生醫患溝通能力會更強。這項研究旨在對當前醫學生醫患溝通能力進行評價,探討其內在問題。該研究表明,當前國內醫學生接受的醫患溝通能力培訓甚少,多數只接受了《醫學倫理學》的課程教育。
費健亦表示,排除不可控因素,盡量做到良好的醫患溝通無疑能在很大程度上緩解醫患矛盾。醫患溝通能力培養應當是醫學生培養的重要內容。但相對國外醫學院校,中國醫學教育在醫學人文方面的課程量明顯不足。
在人們的就醫體驗中,理科出身的醫生們大多看病專業,思路清晰,思維十分理性。然而面對患者焦慮地詢問病情、病因等,不少醫生或者“惜字如金”,或者敷衍了事,反應差強人意,多招致不滿。費健說,其實不少極端事件如果能夠從開始時就得到妥善處理,激化的矛盾或許可以避免。他希望把自己從醫中碰到的情況、近年來醫患間極端事件作為素材,和學生們共同分享,并探討、找尋最佳的應對方案。
第一堂課,費健就向學生們展示了美國醫師協會關于醫患溝通的12條內容,包括“與患者及家屬進行眼神接觸”、“詳細介紹診療計劃”、“詳細地進行自我介紹”、“解釋每項檢查的過程與目的”等。這位醫生告訴記者,對醫患溝通課程的效果,其曾專門做過調研,通過對量表測試統計后發現,學習過醫患溝通課程的學生與為學習相關課程者相比,在處理醫患問題上,認識與能力確實存在顯著差異。
據了解,除了醫學院校人文課程授課時間有限外,醫患溝通方面的師資欠缺、缺乏注重實踐的課程教材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費健透露,目前,正在編撰注重技能與實踐的教材,包含大量案例。其所在瑞金醫院臨床醫學院今年亦首次設立醫學人文教研室,約10位教師均為各科室臨床醫生,希望整個各科室資源向學生傳授各種醫患溝通的技巧。
上海交大醫學院亦透露,這些臨床經驗豐富的教師將在課程期間,輪流為學生講授各自的醫患溝通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