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南京理工大學動商研究中心、江蘇省學生體質健康監測與干預行動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首屆亞太動商研究學術論壇,1月9日在南京理工大學舉行。動商,作為近幾年國內提出的一個新概念,對扭轉國內青少年學生體質堪憂的現狀能起什么作用,成為與會專家探討的一個焦點問題。相關專家表示,在國內學校、家長、社會高度重視學生智商、情商培養的環境中,綜合體現學生運動能力、運動熱情、運動知識的動商不應再被忽視。至于如何提高學生的動商,進而改善學生體質,專家給出了各種建議,南京體育學院副院長王正倫教授給學校提出了“四大干預措施”的意見。
王正倫表示,學校首先要有明確的鼓勵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政策引導機制。比如,現在學校的獎學金項目很多,但基本局限在學習成績方面,而對學生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和優秀的身體素質則很少進行獎勵。獎勵機制對學生的努力方向具有明顯的引導作用,那么,我們為什么不設立運動習慣獎、體質健康獎呢?王正倫表示,我國現行的促進學生提高身體素質的辦法主要是管和壓,如體質測試、早操點名等,對學生而言就是一種被動管理。其實,采取鼓勵、引導等能夠促發學生主觀能動性的辦法可能效果會更好,但在目前,這些都是空白。
對于學生體育,王正倫提出了反復教育法——要讓體育運動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無處不在,全方位地影響學生的思想。比如,有些文化課完全可以同體育運動結合起來,既可以讓文化課的教育更有趣味,也能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體育運動;另外,也可以根據學生的關注熱點和興趣,加入體育運動的元素,讓學生不只在體育課、做早操的時候才意識到體育的存在。
體育運動也應當是種類豐富的校園活動。王正倫建議,各種形式的比賽以及學生能無門檻參與的體育活動,應當長期開展。王正倫特別指出,現在很多學校把體育比賽和活動搞成了一種形式,看重的不是學生的參與度和真正的收獲,而是規模和場面,這是不可取的。豐富多彩的校園體育活動是培養學生體育熱情的有效辦法,把握好不同活動之間的銜接、節奏和時效,就能保證校園體育活動長期地影響學生。
環境因素對于學生參與體育活動也有直接影響。王正倫表示,很多大學的體育場沒有夜間照明設施,如果學生晚上想跑跑步、打打球,要么摸黑進行,要么只能放棄;很多學校的體育場地缺少存包、衣鉤、座椅等配套設施,學生連個放衣服和書包的地方都沒有。這些細節問題被忽視,相當一部分學生就可能因此離開運動場。此外,環境因素還體現在一些非體育設施的改造上。比如,學校對一些樓層不高的建筑減少甚至取消電梯裝置,學生們就能多爬幾層樓梯;在體育場地周邊提供免費的飲水機,學生就不會因為帶水、買水而減少參加體育活動的時間。通過一些人性化、有針對性的環境改造,也可以提高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
在南京理工大學動商研究中心主任王宗平教授看來,動商對于人來說,是和智商、情商一樣重要的基本素質。但長期以來,在對中國學生的動商開發上,我們缺少科學、積極的干預機制,這也是我們在努力改善中國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的工作中不可忽視的一大問題,需著力解決。
本報南京1月10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