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李瑞寧
在我國數量龐大的網民中,人數接近3000萬的在校大學生是最活躍的新媒體用戶群體之一。新媒體給他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多樣化審視視角和展示平臺,也正逐漸成為影響和培育大學生價值觀的新載體。研究新媒體的特點和趨勢對大學生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內在影響,發掘新媒體對大學生核心價值觀培育的現實價值,已成為重要課題。本版今起推出“聚焦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價值觀”系列報道。
——編 者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近日公布的《第3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中幾個數據值得關注。一是10—19歲和20—29歲的網民分別占我國網民總數的24.5%和30.7%,兩者占據了網民數量的半壁江山;二是在我國網民的職業分布中,學生占據了25.1%,是網民數最多的群體。
北京大學學生曾經以專題形式討論過代溝的話題,認為所謂代溝就是不同年代人對相同事物持有不同觀點看法,這種差異細究其里,其實就是資訊傳播影響的差異。
如今,新媒體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大學生,能夠更加便利地接觸到海量多樣的資訊。他們個性鮮明,更服從于自己對世界的理解和判斷。這種價值觀念的多樣化、價值主體意識的提高,增強了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信心,但也暗藏許多隱憂,如碎片化閱讀、跟風式思考等網絡征狀蔓延。關注大學生的“心”變化,對于引導和培育其正確的價值觀,意義重大。
價值觀念多樣化
接觸的媒體不同,看待事物和問題的方式也不同,行為方式也會發生變化;大學生的信息取向呈現明顯的發散性
不久前,上海交通大學社會調查中心發布了《2014年中國大學生媒體使用習慣與最喜愛的媒體調查報告》。報告中的一組數據引人深思:
目前,我國大學生對報紙、廣播、電視、雜志等傳統媒體的接觸率正持續下滑,不接觸的比例分別為47.7%、44.5%、39.3%和26.5%。平均每天接觸傳統媒體的時間普遍較短,集中在0.5至1小時,而每天接觸時長超過1小時的比例僅為5.5%、10.2%、21.8%、21.9%。
與傳統媒體接觸率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大學生互聯網接觸率高達99.4%。受訪大學生中,日均上網時長集中在1至4小時,占比61.3%,還有14.0%的受訪大學生每天接觸互聯網的時長超過6小時。
接觸的媒體不同,看待事物和問題的方式也不同,行為方式也會發生變化。
“像食堂飯菜質量、宿舍裝不裝空調這類簡單的校園事件,放在人人網、微信、微博上,就可能在各說各話的環境下持續發酵。”天津一高校的學工干部孫悅大吐苦水。
經濟社會高速發展,青年人思想狀況正呈現出多元化趨勢。新媒體平臺的出現,提供給大學生前所未有的多樣化視角。在這種信息環境的耳濡目染下,作為思想最為活躍的大學校園,單一直接的價值說教已難以滿足當代大學生的需求。
在新媒體平臺下,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也呈現出多樣化特點,這與時代進步、經濟發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作為曾經最火爆的大學生媒體平臺,BBS(電子公告欄)已是一個比較成熟的思想意見表達平臺,討論的都是諸如學校學科排名、時政等嚴肅話題,但這些年普遍有逐漸‘沒落’趨勢”,南開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馬長虹主管該校BBS、官方微博、微信運營多年,“而現在最火的話題既可能是吃飯洗澡這樣的日常生活,也可能是時政經濟類的嚴肅話題”。
曾負責南開大學微信公共賬號運營的該校畢業生閆愷和呂松鴻,在與關注者的互動過程中也看到了變化:用戶對信息的價值取向呈現明顯的發散性,更偏好于輕松愉快的信息,有過度娛樂化傾向。
價值主體意識增強
對權威不再盲從,而服從于自己的信仰和理想;碎片化閱讀、跟風式思考等網絡征狀蔓延
新媒體環境下的傳播方式為什么會受到青年大學生的歡迎?
表面看,是因為新媒體具有表現手法靈活多樣、反應及時、傳播速度快、觀點犀利等諸多優勢。在馬長虹看來,“主要原因是這些傳播方式所具有的特點與青年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特點相契合”。
呂松鴻有一個簡單形象的比喻,他把BBS和微信的社交參與方式,比作“黑板社交”和“小紙條社交”。“BBS的評論、回復,都在一篇帖子下進行,每個人的評論一覽無余,像一塊小黑板。而微信朋友圈的消息傳播是熟人參與,每一條評論都像塞了一張半透明的小紙條,只有共同的好友才能看到。這些都給新時期大學生價值觀引導帶來了很大難度。”
中國社會科學院當代中國研究所去年對在京高校大學生思想現狀進行的一次調研也表明,新媒體環境下,當代大學生價值觀中流露出較強的自我意識,對人生價值的認識和追求呈現出較為現實、理性的態度,對個人價值的理解更多強調個體人格的完善、生活的自由獨立。
“公眾平臺所發布的內容是一對多的傳播,用戶會選擇符合自己‘口味’的內容形成二次傳播。微信朋友圈信息傳播的路徑能體現出傳播者價值取向的個人色彩。”閆愷說。
在新媒體的信息海洋中,當代大學生每天都在接觸大量的資訊信息,對權威不再盲從,而服從于自己的信仰和理想。這種價值主體意識的提高,增強了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和自信心。
與此同時,在新媒體傳播的碎片化、娛樂化背后,也暗藏許多隱憂。
在南開大學文學院傳播學系主任劉運峰教授看來,新媒體的迅速普及雖然是媒體傳播規律使然,但是卻沖擊著大學生傳統的閱讀習慣、思維習慣乃至更深層次的價值取向,“面試時問學生讀過幾本經典或者讓學生自己動手寫個小文章,一問三不知、無從下筆的事情比比皆是,何談傳承?”
如何揚長避短利用新媒體特征引導當代大學生正確價值觀形成于無形,是社會媒體和教育者的責任。
價值理性開始顯現
在潤物無聲中接納和認可;享受新媒體工具便利的同時,也在探索更高層次的價值追求
新媒體具有平民化、大眾化、互動性,可以深入到人際交往圈子和生活圈子。這些傳播特點能夠極大地激發和喚醒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神因子。
借助新媒體手段,嵌入核心價值觀,使新媒體的使用者在潛移默化中逐步接納和認可,同樣能在新媒體下的交往方式中收獲成功。“我們在微信、微博上與同學們的互動,看似潤物無聲,但是‘有愛’‘點贊’的背后都是正能量,這也是核心價值觀的傳播。”馬長虹說。
在享受新媒體工具帶來的便利和樂趣的同時,大學生也在探索更高層次的價值追求。
讓呂松鴻印象深刻的是,去年在新生開學時做的一個小活動,叫“方言迎新”。他們鼓勵同學們錄一句對新生的方言祝福,四川話、東北話、福建話都有,與校長祝福一起編成合集,利用微信語音功能發給新生,大受歡迎。“雖然不是什么大事,但某種程度上也是在拉近同學之間的距離,增強大家的集體榮譽感。”
如今,剛剛畢業的呂松鴻和閆愷已經奔赴新疆阿勒泰支教。“未來會在新媒體平臺上為大家展示一個真實、美麗的新疆。”呂松鴻期待說。
同樣為實現人生價值努力拼搏的,還有來自四川阿壩的南開大學藏族學生郭鑫。
今年6月,郭鑫帶領團隊創辦的公益創業扶持項目“闖先生”微信公號正式上線。創業者可以在線搜索想要的服務,將代理注冊、財務、專利注冊等經營過程中的專業手續外包出去,獲得創業孵化,集中精力做好核心業務。郭鑫介紹,“通過新媒體平臺,如果能幫助同樣有創業激情與夢想的大學生走上創業路,那么它比自己創業成功更有成就感”。
目前,首批創業的大學生已經在線上獲得了收益。曾有過三次創業失敗經歷的小彭曾一度放棄創業夢想,而通過“闖先生”,他獲得了代理注冊公司、建立網站等外包服務,還得到了創業孵化器60平方米的免費工位和政府扶持政策。
驚喜的同時,小彭也成立了自己的“農夢基金”,抽取利潤的1%在西部地區為農民捐助文化設施,“這也是受到郭鑫和‘闖先生’社會創業理念影響的結果”。(靳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