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六屆全國數控技能大賽決賽開幕式在北京工業技師學院舉行,該校學生周浩代表參賽選手宣誓并參加比賽,引起媒體關注。(11月17日中國新聞網)
能夠考取堂堂的北大,很多人都覺得很不容易,但周浩為找到自己的學習興趣,毅然決然地選擇“棄北大讀技校”,實在有些驚世駭俗。因此有網友批評他“太隨性”、“不成熟”,紛紛質問他:既然不喜歡讀北大,為何讀了一年、再休學了一年才轉學?
網友的質問與建議,恰恰反襯出周浩“遵從內心,追逐夢想”的難能可貴。從他進入技校找到了學習興趣點、重新拾回了學習熱情可以看出,青春就該有自己的夢想,人生就是要做自己認可的事。具體到上大學,要真正學有所成,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上北大和賺取快樂的就業與人生相比,哪個更重要?不言而喻。
如今很多大學生嚴重缺乏的,恰恰是周浩那種對于未來就業和人生規劃的長遠思考。正因職業目標不能確定,未來的發展方向也就難以清晰。上個什么樣的大學,讀個什么樣的專業,完全是“跟著感覺走”,“握不住未來的手”,追求熱門與高薪。進入大學殿堂也常迷失自我,只為混得一紙文憑,甚至將北大、清華等名牌大學當作“鍍金”之地。走入社會后,工作崗位往往難以與自己所學的專業契合,更莫說與興趣契合了。
北大曾對該校狀元學生做過追蹤調查,發現其中一些學生進入大學后學習成績遠比不上高中優秀,就業更沒有明顯優勢,甚至有些人很快變得平庸。據調查,大部分狀元的職業成就并不突出,較少有出類拔萃的。學校唯分數論,而用人單位則更看重能力。由此而言,周浩“棄北大讀技校”更為務實。
期待更多高中學子在選擇大學與專業時,除了“仰望星空”、志存高遠,還要“腳踏實地”、求真務實。也希望父母及老師們給孩子更多自由選擇。而我們的教育更要知道:真正成功的教育,是讓人各盡其能,讓人對社會有歸屬感,而不是無所適從。何勇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