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8月6日電8月5日,知名P2P平臺“錢多多”一款名為“多多標”的1000萬元融資項目,僅僅7分35秒就滿標,創下了P2P交易新記錄。
如果,我們據此判斷,P2P來錢容易,那就大錯特錯了。
今年7月初,江西宜春和陜西西安2家P2P平臺先后上線,卯足全力,一個月下來,兩家平臺湊集資金都不足50萬元,令P2P創業者們大嘆舉事之難。
一位P2P平臺操盤手透露,依目前形勢而言,沒有足夠的資金,強大的背景,P2P幾乎不可能再玩得起來。這位人士進一步表示,“要真想玩P2P,請你先準備好1000萬元。”
然而,根據網貸之家發布的7月數據顯示,僅上月我國新上線的P2P網貸平臺就有99家,總共運營數量達到了1283家。
成功的榜樣不好學
用了大約4個月的時間,籌集資金超過3億元。錢多多這份成績單,對很多草根P2P平臺來說,是一個可望不可及的高度。
錢多多一位市場人士透露,在外行看起來,P2P是一個輕模式,花幾萬塊錢買一臺系統,搭個平臺就開門做生意,坐等收錢了。但是,事實遠非如此,沒有足夠的能量,還是別急著涉足P2P。
據悉,錢多多每天花在技術、商務、廣告、風控等方面的開銷數以十萬元計,光是網站服務器一年費用就耗資數百萬元之巨。
支出很大,收入卻不一定成正比。“如果做一筆異地的小額抵押貸款,刨掉各項開支,最后基本上是入不敷出,根本談不上賺錢了。”上述人士稱。
P2P和團購完全不同
P2P的發展軌跡,和四年前紅遍中國的團購多少有些類似。當年的“千團大戰”、“跑路詐騙”、“垂直細分”、“風投熱捧”……,諸如此類的景象,也都在P2P行業一一“照表抄課”。
但是,一位經歷了團購的P2P創業者卻認為,團購和P2P只是表面相似,實際上相去甚遠,“說天壤之別都不過分”。因此,絕不能用團購的思維審視P2P。
據分析,團購在某一個細分領域或者某一個城市可以深耕,做好目標市場,生存不是大問題。但是P2P完全不同,它首先是全流量的概念,不存在“上海人只投上海的平臺,北京人只投北京的平臺”這個問題。對用戶的爭奪,是一場又一場的刺刀見紅的巷戰。不管你的平臺在哪里,也不管你是做車貸還是房貸,都必須面對來自陸金所、人人貸、錢多多等巨頭的壓力。
格局底定草根機會銳減
經過一年時間的野蠻生長,P2P行業分化愈發明顯。一邊是跑路倒閉、項目無人問津,一邊是籌劃上市,動輒千萬元項目被秒殺,兩廂對照,勾勒出一幅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大致圖景。
先簡單說說跑路。網貸之家最新數據顯示,7月有8家網貸平臺出現跑路或者提現困難,而自2011年以來,問題平臺已經達到154家。
在上千家運營的平臺中,不少平臺都面臨著“標難滿”的困局,為了吸引投資人,平臺方面不得不提高年化收益率——這無形中使得平臺風險急劇擴大。
而在另一面,第一梯隊的平臺則繼續高歌猛進,平安集團有意將旗下控股的陸金所分拆上市,而另外一家總部在上海的網貸平臺信而富也傳出有意赴美上市。
其后,背靠大樹的P2P平臺攜著海量資源殺入P2P,大有后來者居上的態勢。上海證大集團旗下的互聯網理財服務平臺“e貸”,上線半月業績已經突破4000萬。此前,還有國家開發銀行陜西分行和陜西金融控股集團推出的金開貸、招商銀行的小企業e家、民生銀行的民生易貸和包商銀行的“小馬bank”等等。
在政策層面,監管門檻已經劃定,P2P平臺注冊資金本金將在1000萬元到5000萬元之間。
觀察人士分析稱,從現實環境與政策導向看,P2P行業發生了裂變,“馬太效應”已經上演了。現狀對大企業是有利的,釋出的政策也是利多。但對后來進入的草根創業者,準入門檻明顯提高,市場份額也被擠壓的所剩無幾,機會是少得可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