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和出境旅游人數的增多,給原有的生物入侵“防火墻”帶來新挑戰。摸清家底基礎上完善相關法規措施,是抵御生物入侵的當務之急
近日有媒體報道,松材線蟲等13種主要農林入侵物種每年對我國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574億元,而且,國際上最具威脅性的上百種外來入侵生物中已有超過50種進入中國。面對全新的形勢,亟須升級更新抵御生物入侵的“防火墻”。
其實,生物入侵并不是新話題,也并不是所有的引進物種都會給引入地帶來生態災害。2000多年前,張騫通西域時引進的葡萄、石榴、芝麻等,早已成為常見作物。就連新晉主食土豆,原產地也在遙遠的南美。“生物移民”本無好壞之分,但當它們在新的生境中肆意繁衍,并對引入地的生物多樣性、農林牧漁業生產、人類健康造成經濟損失或生態災難時,就構成了“外來生物入侵”。
經濟全球化和我們出境旅游人數的增多,給原有的生物入侵“防火墻”帶來全新挑戰。比如,近年來興起的“海淘”,就對海關防疫檢疫提出新要求。國內消費者購買德國活蜈蚣用于泡酒,買長戟大兜蟲用于收藏,買蝴蝶標本用于觀賞……這些行為都會給國家生態安全帶來隱患。
這些新變化,要求抵御防線要及時更新和加強。大家都在心中畫上一條“生物入侵”的警戒線,才能最大程度上避免給生物入侵可乘之機。
從國家層面而言,防范生物入侵,首先要加強科研,摸清家底。我國是世界上公認的北溫帶植物種類最多、最豐富的國家,但有報道說,時至今日我國尚未完全摸清植物“家底”,傳統的植物分類學研究舉步維艱、后繼乏人。哪些是本地物種、哪些境外物種入境后可能導致何種生態后果,只有在將這些“家底”排摸清楚后,防疫檢疫機關乃至公眾才能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在此基礎上,制定完善相關法規措施,是抵御生物入侵的當務之急。我國目前尚沒有針對生物入侵或外來物種管理的法律法規,相關法律法規散見于環境法、農業法、海洋環境保護法、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漁業法、國家林業局關于《引進林木種子、苗木檢疫審批與監管規定》等。而專門立法針對性強,不僅可以讓物種引進工作合法合規進行,還可以為監管部門的工作提供有力的法律依據,為普通公眾提供行為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