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演愈烈的紅包窗口之爭又起波瀾。昨日上午,微信官方發布公告,稱將對違規紅包進行清理,對于違反微信平臺運營規則借助紅包進行惡意營銷的公眾賬號,將視情節實施刪除粉絲直至封號的處罰。盡管該聲明并未直言針對支付寶紅包,但兩家的紅包“攻防戰”顯然火藥味十足。
這并非微信近日來下發的第一張“封殺令”,此前網易云音樂等一眾小伙伴也紛紛“中槍”,由此引發了業內對微信是否涉嫌壟斷的討論。
支付寶口令紅包仍被“封殺”
微信稱,部分商家試圖通過“合體搶紅包”等營銷類紅包進行誘導分享、誘導關注快速獲得粉絲以謀取不當利益。
和去年不同,今年微信向公眾賬號開放了紅包接口,這讓網友感受熱鬧之余,也讓不少商家找到了灰色生意。“恭喜你,邀請好友一起搶,你的紅包金額可變大……”一家名為“湖南天擎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公眾號便通過這樣一種“合體搶紅包”的方式在朋友圈成功刷屏。
點開朋友圈里這樣的鏈接,用戶往往可以直接看到紅包數額。不過想提現可不容易,用戶得先關注公眾賬號,再回復指定數字,隨后還得經過邀請好友參與等數道“關卡”。微信方面表示,這種類型的紅包屬于惡意營銷,對于違反微信平臺運營規則的紅包將限制朋友圈分享;對于違反微信平臺運營規則借助紅包進行惡意營銷的公眾賬號,將視情節實施刪除粉絲直至封號的處罰。
面對微信封殺,日前支付寶使出了殺手锏,上線了“紅包口令”功能,分享紅包口令的圖片到微信里,通過在朋友圈看到支付寶紅包口令,記住這串數字,打開支付寶客戶端,點擊首頁上端的紅包口令,輸入口令,就有可能搶到一定數額的現金紅包。
對于“老對手”支付寶“改頭換面”采取的口令卡紅包形式,微信相關負責人表示,這類紅包同樣屬于昨日公布的違規紅包之列,微信后臺將對這類紅包進行技術識別,采取一定措施。而支付寶一位工作人員也向記者證實,目前支付寶和微信的這場技術攻防戰已經使得出現在朋友圈的支付寶紅包口令卡最多達到了8位數。
封殺戰火燒到“音樂圈”
事實上,作為目前國內互聯網領域最大的社交入口和電商入口,騰訊和阿里此前早已在多個入口上有所交鋒。此前微信小店興起之時,阿里同樣在淘寶平臺、入股的微博平臺上下發“封殺令”,禁止微信店鋪、微信公眾號等內容在阿里系平臺上進行傳播。
日前,微信的戰火就燒到了“音樂圈”,繼封殺支付寶紅包后,不少用戶發現,從網易云音樂APP端無法分享鏈接到微信,同樣被屏蔽的還有蝦米音樂和天天動聽。蝦米音樂和天天動聽均為“阿里系”:蝦米音樂于2012年并入阿里音樂事業部,天天動聽2013年被阿里收購。因此,業內人士稱此次封殺被指針對阿里。
事實上,QQ音樂和網易云音樂在版權問題上早已結下了梁子。在2014年11月,騰訊曾起訴網易云音樂,稱其有600余首歌曲侵犯了騰訊斥巨資買下的“專用信息網絡傳播權”。法院判定后者涉及到的623首網絡音樂內容屬侵權行為,且勒令其刪除相關內容。不久之后,網易云音樂起訴QQ音樂侵權其192首網絡音樂內容,網易申請訴前禁令獲準,QQ音樂被禁播192首歌曲。
IT評論家王易見稱,對于此次的“因版權無法分享”事件,如果撇開巨頭們之間的恩怨,從數字音樂版權的問題上來看,這可以看作是“2015年正版促進運動的第一次行動”,會加速中國數字音樂版權正規化。在互聯網領域,數字音樂版權的保護在國內提出已經不是一次兩次,但是基本上都無疾而終,大部分中國人并沒有養成為音樂產品付費的意識,所以靠用戶自律并不是一個正確的解決辦法,在法律缺失的狀況下,企業自律似乎是一條可行之路,很多音樂平臺都在加大在音樂版權上的購買力度,對整個音樂行業打擊盜版之路來說毋庸置疑是進步之舉。
用戶擁有最終選擇權
目前微信擁有超過6億用戶,在移動即時通訊工具方面和同屬騰訊旗下的QQ一起牢牢占據了兩大“山頭”。由此,有法律人士表示,微信的頻頻封殺涉嫌壟斷。
上海大邦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游云庭表示,騰訊頻頻封殺對被屏蔽的軟件涉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根據《反壟斷法》規定,一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達到二分之一的,可以推定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
“如果騰訊在移動社交領域被認定市場占有率超過50%,其屏蔽行為就涉嫌違反《反壟斷法》規定,用微信這個社交軟件屏蔽對手的服務根本上還是為了扶植微信支付、QQ音樂等自有產品,這是典型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游云庭說。
而在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律師鄧志松看來,判斷騰訊“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仍有些“為時尚早”。鄧志松表示,判定一個經濟主體是否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前提是需要對“相關市場”進行界定,這里微信屬于移動社交領域,但遭到屏蔽的支付寶、網易云音樂并不屬于移動社交領域,和微信之間并不構成直接競爭關系,也就并不造成壟斷事實。
“無論是正常的商業競爭,或是需要政府加以政策引導,最終都是由用戶來做選擇。如果一旦損害了用戶體驗,最終也會損害產品方的利益。”鄧志松表示,互聯網企業需要在維護自身產品創新和營造開放環境中取得平衡。
在電商評論人士龔文祥看來,所謂互聯網的開放從來都是一句空話,不能共享兩大資源平臺,對于商家和用戶來說無疑都是損失。而從商業角度來講卻也很難判定對錯,保證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讓公司在殘酷的市場中生存下去或許才是最大責任感的體現,兩家企業都在為保護自身未來的發展而激烈博弈。(記者 張倩怡 潘福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