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后,經濟界與學術界就如何理解“互聯網+”開展了深入的研討和爭鳴。3月24日,在“互聯網+中國經濟”專家研討會上,學界和業界專家就怎樣理解“互聯網+”,如何借其助力中國經濟騰飛再次腦力激蕩。中國人民大學信息學院教授陳禹等專家認為,在“互聯網+”概念成為熱門的情況下,要防止簡單化和片面化理解“互聯網+”,在對信息經濟或“互聯網+”的研究上,理論要變化、標準要變化、考慮的市場特點也要變化。
不少專家認為,互聯網+是信息化促進工業化的升級版,而互聯網行業的領軍企業阿里巴巴3月12日發布的《互聯網+研究報告》認為,“互聯網+”在內涵上根本區別于傳統意義上的信息化,而是重新定義了信息化。此次研討會上,中科院大學管理學院教授、網絡經濟與知識管理國家研究中心主任呂本富認為,互聯網+不應只是簡單的物理反應,而是需要產生化學反應,互聯網如果能對傳統制造業、服務業、金融產業等進行要素重組,才是真正的“互聯網+”。而以用戶行為為導向,創造“互聯網+”中國特色,是中國現階段的發展方向。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書記、教授黃麗華從企業價值鏈出發,提出構筑新的平臺體系和生態體系需要關注的三類業態:怎么做平臺、傳統行業巨頭怎樣互聯網化、小企業如何快速變革加入到產業平臺。會上,中國信息經濟學會理事長楊培芳就下一步演變方向也提出看法,美國提出的“工業互聯網”,德國提出的“工業4.0”,我們的“互聯網+”,實際上都是互聯網已經讓傳統的生產領域蠢蠢欲動。只有在新的政策環境和理論指導下,才可能會出現更多的平臺助力互聯網,從商業滲透到物流滲透到金融,甚至滲透到制造業和生產領域中。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總經濟師陳文玲指出,我們應該高度關注“五個下一代”,即下一代互聯網業態、服務業態、貿易形態、制造業態和協同方式的改變。陳禹指出,以淘寶網為代表的網購平臺不僅滿足了跨地域的巨量消費需求,更重要的是促進了商品流通數據在全國、全球范圍內的廣泛對接,不僅促進了中國流通業的效率和水平,還反向帶動了制造業的逐步互聯網化以及商品流通體系的數據化。淘寶對零售行業的互聯網化還在進行中,并逐漸向批發、外貿、制造業等領域滲透,催生了1688小額批發、跨境電商、柔性定制等一批新興業態。同樣的過程還正在金融、物流、農業、醫療等諸多行業重演。
優米網創始人王利芬也從創業角度提出了她對“互聯網+”的看法,“互聯網+”不是簡單的加減乘除,更要加上創業者思想的變革,用加號改變認知,讓每一位前線工作人員都成為決策者。阿里研究院院長高紅冰認為,“互聯網+”實際上是從增量到存量的改革路徑,互聯網企業融合傳統企業,傳統企業擁抱互聯網,這兩支力量融合在一起將創造新的經濟社會發展推動力量。過去15年阿里巴巴做的是“電子商務”,今后將重點推進“商務電子化”,實際上就是希望用互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推動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互聯網+”的本質是傳統產業經過互聯網改造后的在線化、數據化,其前提是互聯網作為一種基礎設施的廣泛安裝。“互聯網+”仰賴的新基礎設施,可以概括為云(云計算和大數據基礎設施)、網(互聯網和物聯網)、端(直接服務個人的設備)三部分,這三個領域的推進將決定互聯網+計劃改造升級傳統產業的效率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