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月春風暖,學思踐悟全國“兩會”精神成為我們移動人勇踏新征程的重點工作之一,而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提的互聯網“+”行動計劃如同啟明星為我們提供了穩步開拓前進的行動指南和路線圖。大家都知道,該文中的“+”是指各行各業的全面應用,那么我們如何結合移動通信企業的基層實踐務實推進互聯網“+”行動計劃呢?在此,不妨運用“加減乘除”四則運算,深入探討“互聯網+”的奧妙與精彩。
第一,我們來聊聊互聯網“+”思維之無窮奧妙。互聯網“+”是新常態,即互聯網加各行各業,意味著行業、產業的整體提升,將為各行各業帶來智慧、智能元素。互聯網“+”第一次納入國家經濟的頂層設計,不僅是我國政府順應潮流、與時俱進的完美體現,而且對于整個互聯網行業乃至社會、經濟、文化、環境、資源和基礎設施等領域都將產生深遠影響,也將引領創新驅動發展的“新常態”。
互聯網“+”從泛在的意義上來說有用戶思維、簡約思維、極致思維、迭代思維、流量思維、社會化思維、大數據思維、平臺思維、跨界思維九種思維,但是互聯網“+”及其思維不是萬金油,我們應將“互聯網思維”中的極致服務意識與“笨功夫”結合,用高端品質和完美技術真正地服務民生,讓世界更美好。
第二,來看看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原義“加”法。什么是“+”?“+”是傳統行業的各行各業,每一個傳統行業都孕育著互聯網“+”的機會。互聯網“+”模式,從全面應用到第三產業,形成了諸如互聯網金融、互聯網商務、互聯網交通、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教育、互聯網工廠、互聯網物流、互聯網農業等諸多新業態。如何“+”?互聯網“+”行動計劃是強化互聯網與傳統產業融合的重要思路,不僅需要繼續破解仍存在的粗放發展、核心競爭力依然薄弱等問題,更需要與基于互聯網技術的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相結合,提升中國工業發展、農業生產的成色與品質。
第三,來深入研究與實踐互聯網“+”行動計劃的廣義“加減乘除”法則。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互聯網“+”的加法在于各行各業的參與,在于互聯網“+”行動計劃應用實踐的廣度與深度,在于不斷盤活存量與提升增量,在于投資驅動、需求拉動、拓展海外市場。
“LESS IS MORE”,互聯網“+”的減法在于淘汰落后產能、簡化流程。通過奧卡姆剃刀原理化繁復為簡單、化腐朽為神奇,盡量把復雜的事情簡單化,剔除干擾,抓住主要矛盾,解決最根本的問題,才能讓移動通信企業保持正確的航向。奧卡姆剃刀所倡導的簡單化管理,并不是把眾多相關因素粗暴地剔除,而是要穿越復雜,走向簡單,將移動通信企業最關鍵的脈絡、流程、能力明晰化,簡單化,不斷鍛造數字化服務的核心競爭力。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互聯網“+”的乘法在于創新驅動。根據去年數據通報,世界上公認的創新型國家有20個左右,具有如下特征:研發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在70%以上,對外技術依存度指標一般在30%以下;而我國科技對經濟增長貢獻率為39%,對外技術依存度>40%。因此,我們要奮起直追,以科技興企,以科技強國。
“衙齋臥聽蕭蕭竹,一枝一葉總關情”。互聯網“+”的除法在于除障礙、順機制、促廉政、強體能、添活力。一是簡政放權,提高市場效率;二是清風化雨,增強市場廉能;三是全面深化改革,向體制機制和結構等深層次矛盾開刀,敢啃硬骨頭,勇于破藩籬,涉深水、闖險灘,惟改革者進、惟創新者強、惟改革創新者勝。
鏈 接
互聯網“+”行動計劃
互聯網“+”代表一種新的經濟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實體經濟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互聯網“+”行動計劃將重點促進以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代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等的融合創新,發展壯大新興業態,打造新的產業增長點,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環境,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增強新的經濟發展動力,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