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人體攝入PM2.5八成來自室內
相較于室外PM2.5污染,室內PM2.5污染對人的影響更加顯著,其中人均室內暴露量和潛在劑量為室外的4倍。今天上午,清華大學發布的國內首個室內PM2.5污染公益調研報告顯示,PM2.5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基于時間上的累積,人一天在室內的停留時間高達20小時,人體攝入的80%的PM2.5來自室內。
據了解,該結果源于實驗組在2014年11月14日~2015年1月30日累計11萬小時的室內數據采集,采集范圍覆蓋北京市13個區縣的7703個地理位置。
現代人70%~90%的時間處于室內,室內空氣質量直接影響人體健康。對于室外空氣質量,通常可通過肉眼觀測霧霾強度,或利用網絡獲取PM2.5官方監測值,并據此采取防護措施。然而,對于室內PM2.5濃度,官方空氣顆粒物監測所使用的方法為微量振蕩天平法、β射線法。該方法提供了高精度的日常監測途徑,但也受到采樣率低、價格高昂、空間分辨率低和延遲時間長的限制,無法進行大規模部署。
同時,“房屋深度較小,無法進行直觀的能見度判斷。加之室內環境差異性較大,普遍實時檢測就變得非常困難。”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研究員張林說,這使得人們一直缺乏對于室內PM2.5污染程度全面系統的認識。
實時、低成本、泛在地檢測PM2.5濃度,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此次調研首次利用互聯網技術和志愿者參與的眾包模式,通過向志愿者發放清華團隊自行研發的基于云端校準技術的檢測設備,實現實時采集大時空范圍室內PM2.5濃度數據。
研究團隊結合采樣數據,計算出調研期間志愿者PM2.5日均暴露量為2018.6微克·小時/立方米,人均日潛在劑量為787.3微克,其中室內暴露量和潛在劑量約占每日總量的80%以上。
而在采樣時間段內,北京室內平均PM2.5濃度為82.6微克/立方米,屬于輕度污染,并且在1/3的時間內,室內空氣處于“污染”等級。
對于此次成果,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莫金漢表示,這樣一種PM2.5監測技術使對綠色建筑在PM2.5方面的評估變得可行。
目前,衛生部、國家環保總局發布的《室內空氣質量標準》只涵蓋了PM10的相關規定,PM2.5還未被納入,而這也是受樣本采集方面的困難所限。
“國外既有的一些關于PM2.5標準的設定也是基于室外數據的參考。由于對PM2.5的室內采集很困難,相應的標準一直沒有制定出來。”莫金漢希望在此基礎上,收集全國室內空氣質量數據。
從醫學角度來說,了解PM2.5對人體的影響一直是個大難題。既有研究都是從流行病學的角度進行人群數據搜集,基于毒理學的數據很少。
“此次單位個人數據的搜集,有利于探究個體攝入PM2.5濃度與疾病的關系。免疫系統暴露時間的研究,對于疾病的診斷也具有非常大的指導意義。”清華大學醫學院基因組測序平臺主管田埂說,哪些人群在多大濃度霧霾的情況下容易生病?又通過哪些方式可以得到防護?這些數據起到了支撐作用。
張林表示,接下來會與醫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展開合作,關注特殊場所和人群,持續長期獲得高質量數據。 (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