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屆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近日在深圳開幕。作為第三批“外專千人計劃”入選專家代表之一,來自丹麥的風力發電專家彼得·格雷博在大會上被授予國家特聘專家證書。格雷博曾在一家全球知名風電葉片生產公司任職,現在是江蘇一家企業的葉片研發總監。“能夠入選‘外專千人計劃’,我深感榮幸。中國是一個包容的國家,我非常愿意分享多年的研究成果,推動風電事業的發展。另外,還要感謝中國政府給我們這些外國專家提供平臺,在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也為社會、為人類共同的地球創造價值。”格雷博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
2015年是我國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全球人才的引進和智力支持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助力點。擇天下英才而用之,實施更加積極的創新人才引進政策,集聚一批站在行業科技前沿、具有國際視野和能力的領軍人才。
在經濟呈現出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的新常態下,我國的人才事業也隨之邁向新起點,中國逐步成為世界各國優秀人才施展才華、創業發展的熱土。在此次大會的外籍人才招聘會上,約有650名外籍人才到場,涵蓋美、英、德等30余個國家和地區。一家參展的海外人才招聘中介公司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說:“中國希望吸引更多外籍人才,這是非常正確的,經濟快速發展離不開外籍人才的力量。當前很多外國人都對來華發展很感興趣,這將帶來更多不同思想的碰撞。”
除了外籍人才,留學歸國人員的引進也是本次大會的焦點之一。在海外歸國人才招聘會上,近3000名留學歸國學子慕名前來求職。來自加拿大的霍華德·鄧肯博士表示,“中國現在是最激動人心的經濟體,很多中國留學生回國后都告訴我,他們希望能夠成為活力中國的一部分。”
新常態伴隨新機遇。一方面,人才引進能夠助力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新常態也為人才提供了新機遇。深圳市市長許勤在大會致辭中說,在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時期,巨大的人才需求和發展紅利正加速釋放,為海內外人才創新創業帶來了更多的機遇。
據統計,2013年,外籍專家來華約61萬人次,較10年前增加了50%以上。德國高級專家組織(SES)是德國退休專業人士及管理人員派遣組織,今年也再次來到國際人才交流大會。自成立以來,該組織有1/6的項目目的地是中國,其中國項目協調員尤利婭·呂克爾告訴記者,該組織平均每年有超過200名專家來到中國,“中國國家外國專家局和中國企業非常照顧外國專家們,給這些專家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國家外國專家局局長張建國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我國在引進外國人才的道路上還有很多事情要做,而且應該以更加積極的姿態,在出入境居留、社會保障等方面提供更多便利。
《 人民日報 》( 2015年04月24日 2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