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1日電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日前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紐約的聯合國大會上舉行會談,雙方就促成普京年內訪日一事進行了探討,但在爭議領土問題上仍未取得明確進展。有分析指出,盡管日俄近來互動頻繁,但在兩國關系長期趨冷的大背景下,日俄關系真正回暖仍然難度不小。尤其是如沒有美國的支持,無論是普京訪日還是日俄修好都絕非易事。
日俄分歧何在?
當地時間9月28日,美國紐約,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與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聯大會晤,就兩國爭議島嶼及普京訪日等進行了會談。(截屏圖)圖片來源:CFP視覺中國自二戰結束至今,俄、日間至今仍未簽署和平條約。日本要求俄歸還南千島群島(日本稱“北方四島”)的國后、擇捉、齒舞、色丹四個島嶼,并以此作為同俄羅斯簽訂和平條約的前提。俄方則要求遵循二戰結果,將四個島嶼并入版圖,并宣稱俄對四島擁有“無可置疑的主權”。
2014年,因克里米亞事件和烏克蘭問題,美日等對俄羅斯采取了制裁措施,俄與上述國家的關系也隨之惡化,高層交往基本中斷。安倍此前雖也曾考慮恢復與俄合作,如邀請普京親信訪日等,但鑒于美方壓力、迫使日本繼續追隨歐美對俄加強制裁,日俄關系改善也因此延遲。
由此,俄羅斯的對日政策也變得越發強硬。從禁止日本漁民赴俄專屬經濟區作業,到總理梅德韋杰夫等多位高層接連視察爭議島嶼,俄方對日可謂“毫不手軟”。此次日俄首腦會雖是繼2014年11月北京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峰會舉行會晤后的再次會談,但事前也是波折頻出。
就在不久前,日本外相岸田文雄會見了俄外長拉夫羅夫,商定重啟處于中斷狀態的副外長級和平條約談判;此外,日本國家安全保障局局長谷內正太郎也與俄安全會議秘書帕特魯舍夫進行會晤。雙方兩次都同意為推進和平條約談判推進對話,但在島嶼問題上仍溫度差明顯。
最近,俄方在存在爭議的島嶼推出大型投資建設計劃,更是加劇了日本的緊迫感和焦慮感。鑒于問題復雜,日方一直寄望于普京做出“歷史性決斷”,故日本對俄政策設想也是以經濟合作為杠桿,構筑首腦間信賴關系,通過高層政治決斷來解決包括領土爭端在內的相關問題。
而隨著現今油價持續走低,俄經濟形勢困難,這也對上述構想起到了一定支撐。普京也對日本參與開發西伯利亞表示歡迎。因此,安倍政府極力促成普京年內訪日,以重啟爭議領土問題實質性談判。但由于關鍵問題仍存分歧,有分析稱兩國關系在短期內還難以取得根本突破。
日俄關系能否轉暖?
資料圖:俄羅斯總統普京。針對上述問題,美國方面近來也頻繁發聲表態。鑒于因烏克蘭危機導致的美俄對立還在持續,美國要求盟友對俄采取統一姿態,故日本尋求改善日俄關系,特別是力爭年內實現普京訪日,均遭到美公開反對,稱現在還不是時候,要日本“更謹慎地”處理與對俄關系。
另一方面,安倍政府眼下還因為強推安保法而在國內遭受空前壓力,支持率低迷,有觀點稱,其促成普京訪俄也是想通過外交進展來鞏固政權。但日本國內輿論則對此訪不乏反對聲和擔憂聲。有專家認為,近來俄方對日強勢,日本仍尋求對話“無異于喪失日俄關系主動權”。
綜上,有分析認為,日俄經貿關系即使再發展,也無法掩蓋現實矛盾與政治互信的缺失,這些問題將直接影響普京訪日能否成行。在此情況下,美國的態度更為關鍵,如沒有美國的支持,日本要與俄修好將會困難重重,志在構建“日俄戰略合作”的安倍也面臨艱難抉擇。
日本分析人士也一針見血地指出,日本受制于美國正是日俄關系的“最大變數”。日本若仍受制于美國,無法開展獨立外交,日俄關系仍前景難料。
另一方面,俄新社則援引美國分析人士意見稱,此次普京與安倍會晤將有助于改善俄羅斯未來的外交環境。但由于俄羅斯與美國和日本積累的疑慮頗深,因此“一次會見不足以達到冰釋前嫌的效果”,“未來會晤可能會不局限于這一次”。
俄羅斯日本研究專家基斯坦諾夫認為,目前兩國分歧在于日本將島嶼爭端作為兩國簽署和平協議的前提,而俄方對島嶼問題的討論毫無興趣。他認為,未來日俄在島嶼爭端問題上不會有任何突破性進展,最多只能是恢復對話,從長遠來看,這種對話也不太可能取得任何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