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新疆喀什7月1日電 題:探訪“中國最大杏園”:烘干房成就大民生
作者 朱景朝 趙雅敏 戚亞平
眼下,正是有“中國最大杏園”之稱的新疆英吉沙縣杏子成熟的采摘季節。
7月1日一大早,烏恰鄉艾提木恰熱村村長阿力瑪西木就在村旁自己的杏園子里摘杏子,與往年用棒子打、搖樹不同,他用上了縣里統一發放的采摘梯和布兜。
阿力瑪西木一家有10畝杏園,因為杏子保鮮難,往年集中上市賣鮮杏只能賣到人民幣1元/公斤,今年他決定不賣鮮杏了,將采摘的杏子放入烘干房烘干,然后去巴扎里賣杏干,一公斤可以賣到40元。
阿力瑪西木對記者說,進入烘干房的杏子必須是精品不能有疤痕,所以他今年改變采摘方式。往年自家賣的鮮杏收入也就是6000元,今年賣杏干預計要掙3萬元。
英吉沙縣供銷合作社黨委書記劉亞宏稱,目前該縣450座烘干房中,一部分是農民種植戶自己的,大部分屬于縣鄉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收購鮮杏按品質每公斤3元到5元不等,而且從清洗到烘干能吸納當地貧困家庭就業。”
當日記者在該縣供銷社興辦的農民專業合作社看到,鮮杏進入清洗機,再由切半機進入分檢機,然后由人工將杏核剝離,將切成兩半的杏肉擺在盤上裝入烘干架,最后放入烘干房,70小時后,色澤金黃、口感酸甜的杏干出爐。
帕提曼是西南政法大學學生,放暑假回到家鄉英吉沙與姑姑、媽媽一起在合作社打工,工種是裝盤,一天下來一個人能掙到80元,“這改變了我們家庭的經濟狀況”。
英吉沙縣縣委常委、農村經濟小組組長王建中表示,英吉沙有近30萬畝杏園,年產鮮杏22萬噸,被稱為“中國最大杏園”。杏子烘干房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政府確定的“短平快”項目之一,每座烘干房價值8.5萬元,新疆財政資金補助7.5萬元,個人或合作社只掏1萬元。“這改變了農民在戈壁灘上鋪開晾曬的傳統方式,提高了杏干的品質,對農民增收是革命性的突破。”
新疆經信委主任胡開江稱,“短平快”項目就是符合當地特點、有一定基礎、稍加扶持就可以有效帶動就業,讓老百姓受益的產業項目。實施該項目目的是促進南疆就業,改善南疆民生。
今明兩年新疆區政府安排近9億元對民族手工業、紡織服裝、食品加工、商貿物流等10個行業的195個項目,給予廠房建設、添置設備、人員培訓等方面的支持。目前,南疆第一批“短平快”項目實施后已帶動當地4萬人就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