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年前,廣東湛江遂溪農民陳日勝收下522粒種子繁育,經多年努力,終于培育出適應鹽堿地的水稻品種“海稻86”。10月18日下午,“海稻86”耐鹽堿性得到農業部水稻專家初步認可。10月20日,經DNA權威機構驗證,該水稻屬于新品種。該稻谷問世引來全國關注。更值得關注的是,該水稻在經歷了“威馬遜”和“海鷗”導致的海水倒灌之后,依然長勢良好。目前,“海稻86”在海南有試種。

陳日勝和“海稻86” (湛江晚報供圖)
海水倒灌長勢好 神奇稻子不用施肥鋤草
10月20日,培育“海稻86”的基地——廣東湛江市遂溪縣城月鎮虎頭坡村。金黃色的稻谷、青白色桿葉交錯在一起,掛滿了谷粒的稻穗彎下了腰。虎頭坡種植專業合作社主任陳日勝指著位于海邊的試驗田說,每逢漲潮,海水便會灌進農田,“海稻86”趁機汲取水分和養料,長勢最旺的“海稻86”可長到1.7米以上。
陳日勝說,這種稻子不僅抗鹽堿、還抗病蟲害、抗風、抗澇,不需施肥鋤草。
今年遭受臺風“威馬遜”和“海鷗”襲擊,湛江多地發生強降雨,海水倒灌。陳日勝租種的許多鹽堿地處于低洼地,也受到海水連續多日浸泡。令陳日勝高興的是,“海稻86”不僅毫發無損,還長高不少。“要是普通水稻,早就絕收了。”
2011年10月,陳日勝投資250萬元在家鄉組建專業合作社,種植面積從原來的幾畝、幾十畝、幾百畝,擴展到如今的3000畝。據了解,“海稻86”的推廣給城月鎮的農民帶來巨大經濟效益,天然種植的“海稻86”所產出的紅米極受熱捧,市場價格也水漲船高。但是,與此同時,當地群眾也遇到了諸如產量不均等方面的難題。
當地村民唐妃三稱,“海稻86”自5月種下后便不需要怎么打理,漲潮后的海水會幫忙“鋤草”、“殺蟲”,只需等到11月便可以收割,而且一年只長一造,一畝地能產300—400斤。
“目前只能靠人力收割,用鐮刀將稻穗收走,剩下根部留在土里當肥料,可以保證來年繼續豐收。”村民唐福中說。
新稻種問世獲關注“海稻86”在海南有試種
近來,陸續傳來的好消息讓“海稻86”成為媒體和市民關注的焦點。而“海稻86”在海南也有試種點。
陳日勝說,今年4月,他以“海稻86”(1986年發現)的品種名,向農業部申請品種權,9月1日,該品種正式在農業部“農業植物新品種保護公報”上公布。
10月18日下午,農業部海水稻專家現場考察“海稻86”的耐鹽堿性,經農業部等海水稻專家現場考察,該品種被認為是一種特異的水稻種質資源,具有很高的科學研究和利用價值。專家建議國家加強對海水稻資源的全面保護,并大力支持開展系統研究。農業部種子管理局的專家甚至表示,如果水稻真能靠海水灌溉長成,那將是具有世界意義的成果。
10月20日,經北京富程基因生物科學有限公司驗證,該水稻DNA排列順序與其它水稻不同,屬于新的水稻品種。
據了解,“海稻86”不僅在遂溪和廉江大面積種植,同時在海南、福建、遼寧、黑龍江等地的鹽堿地開展多點試種。出于種種原因考慮,陳日勝并未向南國都市報記者透露在海南試種的情況。
意外發現的野稻穗 湛江農民花28年繁育
2014年,海稻(北京)國際公司成立,陳日勝既當副總經理,又當農民。
今年剛過50歲的陳日勝兩鬢染霜,皮膚黝黑。上世紀80年代初,他畢業于湛江農業專科學校林果專業。走上水稻培育的道路是因為恩師羅文烈的一個囑托。
1986年11月,陳日勝與恩師一起到遂溪海灘邊察看紅樹林的生長情況時,突然發現一株2米多高,看似蘆葦、卻又結著穗子的植物,憑直覺,他覺得那是稻子。“成熟的稻穗是金黃色的,而它卻是青白色的,穗子頂上還有一小撮寸把長的芒刺,看上去又有點像麥子,撥開一看,竟是紅顏色的像米又像麥的顆粒。”頓時兩人都興奮起來。羅教授將這株稻穗上的522粒種子取下,交由陳日勝,囑托他將來一定要想方設法保存下來。
為了這個囑托,陳日勝堅守了28年。“頭七年,我對這批水稻進行普選,按花期來分成幾批,選出花期最早的再進行種植,最后選出花期最短并且相近的一批作為培育對象,期間只有投入,沒有任何收益。”近30年過去了,種植的面積從幾畝擴展到如今的3000畝,今年收上來的種子足夠種植幾萬畝鹽堿地。“我沒有辜負老師的期望……”說著說著,陳日勝的嘆了口氣:“要是羅教授能看到這一天,該多好!”原來,其恩師已病故多年。
海南耐鹽水稻研究培育出畝產800斤新種質
事實上,在耐鹽水稻的研究方面,海南本地研究者也在努力。海南大學海南省耐鹽作物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是海南省第一批省級重點實驗室,一直從事作物耐鹽性的研究。該實驗室江行玉教授介紹,該實驗室是國內第一個開展耐鹽作物遺傳育種的實驗室,其研究的成果已為發展我國鹽土農業打下了較好的基礎。獲得耐鹽性強的豇豆、辣椒、番茄和茄子四種蔬菜,在海灘上種植,可以用海水直接灌溉。
就耐鹽水稻,江行玉表示,實驗室的林棲鳳教授培育出具有耐鹽特性的水稻新種質,在含鹽量0.3-0.6%土壤中能正常生長,畝產可達400公斤,處于國內外同類研究的先進水平。該水稻已在江蘇鹽城大面積試種,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江行玉表示,如果該“海水稻”產量像媒體報道的“只有三四百斤,且高度高存在倒伏”,那從經濟上考慮不一定具備太大推廣價值。但如果能利用這種好的種質資源,研發出耐鹽高產的品種的話,價值就更大了。
江行玉建議引種一些耐鹽的作物(包括海稻86)進行試種,篩選到適合海南海水倒灌農田種植的作物,可實現在近期利用這些耐鹽作物盡快增加農民的收入,長期(5年左右)通過逐漸脫鹽而把那些鹽漬化的土壤改為正常的農田的目的。
專家認為“海水稻”最佳生長環境是海邊灘涂地
對雜交水稻和優質水稻育種頗有研究的海南大學農學院常務副院長袁潛華教授表示,如該“海水稻”確為野生的,將是很好的種子資源,有很大的研究價值,在海南一些易發海水倒灌地區推廣有前景。
袁潛華說,他以前聽說過有關“海水稻”的研究。過去耐鹽耐堿的水稻品種,都是科研人員通過轉育技術培育的,并未有公開發布的類似“海水稻”的野生天然耐鹽耐堿水稻。
“海水稻”前景如何?是否適合在海南推廣?袁潛華說,海南羅豆農場、三江農場等海水倒灌易發地區,農田一旦被海水浸泡,就會出現土地鹽堿化,一般的農作物無法種植,因此在這些地區較適合推廣。“但是,要在海南全部推廣‘海水稻’,使用海水種植也沒有必要。”袁潛華認為,“海水稻”生長的最佳環境是海邊灘涂地,而海南海邊鮮少有荒地和灘涂地,相比之下,“海水稻”更適合在江蘇等鹽堿地、灘涂地較多的沿海省份大面積推廣。此外,他表示,無論在哪里推廣,前提是該品種味道要好,產量要高,而且能夠產生一定的經濟效應。
或將購買種子試種解決羅豆農場鹽漬地困局
今年7月份,超強臺風“威馬遜”正面襲擊文昌市,海水倒灌使得羅豆農場近1.2萬畝農田浸泡在海水中長達一周,形成嚴重鹽漬化土壤,農作物爛根死亡。
鹽漬化農田,給羅豆農場帶來的現實難題是將長時間無法正常耕種。只能通過抽淡水沖洗稀釋的方法,縮短土質恢復周期。
海南省種子站副站長、推廣研究員蔡堯親說,為了幫助羅豆農場擺脫鹽漬地困局,相關部門還組團專程到江蘇鹽城取經了解鹽漬地利用方法,“當時也想有機會能購買一批適合鹽漬地種植的農作物回來試種,但沒挑中合適品種。”
對于“海水稻”的新發現,蔡堯親很感興趣,他說:“鹽分滲入土地,普通農作物長不活,‘海水稻’或是一個突破,對解決羅豆農場困局有非常現實的意義。我們將進行關注,并聯系當地,如果有機會將考慮購買回來在羅豆農場試種。”
經過一番了解,蔡堯親認為,相較來說,海南灘涂地很少,“海水稻”更適合在江浙沿海一帶灘涂地多見地區大面積推廣。
眾說紛紜“‘海水稻’吃起來是咸味嗎?”
有關“廣東湛江種出‘海水稻’”的消息,引發眾多網友圍觀,通過知名搜索網站查詢“海水稻”的相關信息已超過200萬個。
“默默mo”:“中國有‘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看來現在要有個‘海水稻之父’了。”
“駱叔333”:“‘海水稻’要想走進老百姓家,關鍵是要好吃,吃起來該不會是咸味吧?”
“浩俊又俊”:“一寸土地一寸金,現在灘涂地多金貴啊,搞養殖也比種稻創收高。”
“稻谷喝海水也能活,以后還怕干旱嗎?”
“@逍遙@”:“開放個團購吧,想買回來試吃看看。”
“看淡又看不淡”:“可要把這些‘海水稻’保護好,不要讓別有用心的人偷了。”(南國都市報記者 楊金運 孫學新 湛江晚報記者 陳紀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