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回眸與展望
新華社記者 趙 超 陳煒偉 安 蓓
這是一場靈魂深處的革命,這是一次自上而下的洗禮。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正確履行政府職能,進一步簡政放權,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在2013年簡政放權取得實效的基礎上,今年年初中央政府承諾: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200項以上。
言出必諾。一年間,簡政放權“重頭戲”始終唱得不松勁、不懈怠,改革紅利得以再積蓄、再釋放,為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創造新機遇、注入新動力。
盤點:高頻詞彰顯改革力度
簡政放權,如何“簡”,怎么“放”?中央提出明確要求——
最大限度減少中央政府對微觀事務的管理,市場機制能有效調節的經濟活動,一律取消審批,對保留的行政審批事項要規范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層、量大面廣、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經濟社會事項,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層管理。
12月12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閉幕第二天。當天的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新一批簡政放權措施,再取消和下放108項主要涉及投資、經營、就業等的審批事項。
在這個幾乎以每周一次頻率召開的會議上,簡政放權成為高頻詞之一。記者梳理發現,今年已召開的37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中,22次提及簡政放權,彰顯了政府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堅定決心。
今年以來,簡政放權作為政府自我革命的“先手棋”和宏觀調控的“當頭炮”,不斷向縱深推進:
——全面摸清并公布國務院部門正在實施的行政審批事項,開展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清理工作,印發嚴格控制新設行政許可的通知。
——再次修訂政府核準的投資項目目錄,去年和今年兩年中央層面核準項目減少76%。
——在全國推行商事制度改革,降低企業準入門檻。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3月1日全面實施,注冊資本認繳登記制、注冊資本登記條件放寬、經營場所登記條件簡化、先照后證改革等陸續推進。
——減少、整合財政專項轉移支付項目,從改革前的220個減少到150個左右。
——大力減少行政事業性收費,每年減輕企業和個人負擔約100億元。
——清理并取消資質資格許可事項和評比達標表彰項目,打掉市場主體創業興業的“攔路虎”。
據記者統計,目前國務院已相繼取消和下放9批共798項行政審批事項。
“以深化改革、轉變政府職能為突破口,使市場這只手進一步放開,政府這只手用得更準確,進一步釋放市場機制活力、社會資本活力和創新創業活力,在體制上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支持。”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說。
如果說簡政放權是激發市場活力、厘清政府和市場邊界的“先手棋”,那么進一步的制度建設就是“連環炮”。
今年以來,我國著眼于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有限”政府,以潤物細無聲的法治精神與制度建設,推動政府職能轉變——推行權力清單,“法無授權不可為”;明確負面清單,“法無禁止皆可為”;出臺責任清單,“法定職責必須為”。
看點:政府歸位市場發力群眾受益
這個冬季,位于北京市西城區月壇南街38號的國家發改委政務服務大廳暖意融融。開門試運行以來,國家發改委13項行政許可、國家能源局6項行政許可事項一次性全部納入大廳統一受理。
國家發改委秘書長李樸民介紹,此舉旨在加強審批事項和發展改革工作的透明度,同時要利民和便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