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是一周固定某一天辦理,現在則是工作日隨時可以辦理,并且實現了電子化和網絡化,可以隨時查詢辦理進度,非常方便。”服務大廳開門第一天,某券商機構項目負責人廉晶告訴記者。
簡政放權,就是讓政府更好歸位,讓市場更大發力,讓群眾更多受益。
“我們在轉變職能過程中要主動轉、加快轉,真正實現從微觀向宏觀、從審批向監管、從項目安排向制度設計轉變。”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說。
在國務院審改辦新聞發言人李章澤看來,簡政放權推動了政府部門宏觀管理水平的持續提升。“轉變職能、減少微觀事務管理后,各部門騰出了更多精力管宏觀、抓大事、議長遠、謀全局,更加重視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李章澤說。
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理順了,對于激發市場活力的作用立竿見影——
作為簡政放權重大舉措之一的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自3月份全面實施以來,在穩增長、促就業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市場活力得到進一步釋放,新企業出現“井噴式增長”。今年前10個月,全國新登記注冊企業達292.08萬戶,同比增長52.58%。
隨著簡政放權改革的推動,大眾創業浪潮正在掀起。在北京中關村,僅2013年一年,就有6千家新企業在這里誕生。2013年福布斯“中國30位30歲以下創業者”中三分之一來自這里。
簡政放權同樣惠及普通百姓——
以飽受詬病的職業資格許可認證制度為例,據不完全統計,到2013年,全國各地區、各部門設置的職業資格達到了1100多項。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主任張占斌認為,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出現過于繁亂的情況,一些并無實際意義的職業資格證書反而人為設置了門檻,不利于就業。
今年以來,國務院多次部署減少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12月12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再一次部署,取消景觀設計師等68項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促進職業資格規范管理,推動市場化職業水平評價。
“取消這些職業資格降低了部分職業的就業門檻和準入限制,減輕了用人單位和各類人才的負擔,釋放了各類人才創新創造的活力。”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司司長孫建立說。
觀點:向縱深推進任重道遠
“我們一直盼著政府能把權力清單曬在陽光下,這樣再辦審批就不用擔心哪個部門跑不到,也不必顧忌‘潛規則’了。”哈爾濱市香坊區建筑公司負責人趙曉剛對記者說。
趙曉剛的感受源于哈爾濱市正在進行的“自我削權”。今年,當地政府把“擠干了水分”的權力清單公之于眾,哈爾濱市級自設的57項行政審批事項全部取消。其后的推動力量,正是壯士斷腕的勇氣。
簡政放權,需要毫不畏懼的氣勢,更需要堅韌不拔的恒心。
回顧一年來各級政府的簡政放權,一方面要看到取得的巨大成效,另一方面也要清醒認識仍然存在的問題——有的領域存在放小不放大、放虛不放實等現象,有些市場主體和公眾對改革的實際感受還不明顯,部分地方和環節出現“中梗阻”現象,“最后一公里”還未打通;事中事后監管亟待加強和改進,“重審批、輕監管”、“嚴準入、松管理”尚未根本改變,“一放就亂、一收就死”的怪圈仍待破解;社會組織發育不健全,有的行業協會商會仍未同行政機關脫鉤,還有一些行業協會商會對承接政府轉移職能還有一定困難。
“簡政放權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需要由淺入深、先易后難,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充分認識這項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堅持問題導向,繼續推進改革。”中央編辦副主任王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