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1月26日電(記者 闞楓)“美國有意在亞太安全領域制造一條環中國的‘潰瘍面’。‘潰瘍’雖不是心腹大患,但發作時卻瘙癢難耐。”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王湘穗26日在北京表示。
專家的上述觀點發表在1月26日舉行的中國太平洋學會太平洋地區合作委員會學術年會上。當日,來自中國高校、學術機構的多名國際問題專家集聚一堂,研討當前的亞太局勢和中國外交策略。
2014年,從上海亞信峰會到北京APEC會議,從“亞洲新安全觀”到“亞太夢”,中國立足亞太的主場外交引來世界矚目,亞太地區的安全形勢現狀如何?中國在亞太地區將面臨哪些機遇與挑戰?26日的會議上,中國學者對此進行了分析研判。
王湘穗用“可控的緊張”描述當前的亞太局勢,在他看來,亞太區域正在成為世界主要大國的競技場,尤其是西太平洋地區,或將發展成為世界力量的第三極。
“全球經濟的前三強都在亞太地區,美國要重返、日本想出頭、中國要發展,三國的基本戰略目標存在部分交集,也有矛盾沖突,這種矛盾是結構性的。”王湘穗說,亞太地區正在出現一個環中國的“潰瘍面”,包括朝鮮半島、釣魚島、南海、緬甸、阿富汗等熱點地區,這個“潰瘍面”成為美國達到其戰略目標的重要手段,阻止中國與周邊國家在經濟、政治、安全方面的整合進程。
王湘穗稱,從未來全球格局來看,亞太區域,特別是西太平洋地區因全球格局變動,可能分裂為海洋和陸地兩大板塊,中國-俄羅斯主導的大陸板塊與美日澳主導的海洋板塊,互補與互斥同時存在,相互博弈、相互競爭。
分析亞太格局下的中美關系,專家指出,中美關系未來將維持“博弈式合作”的狀態。
“美國不愿意放棄全球霸權,也不愿意放棄美國的‘太平洋世紀’,但是,今天的美國除了有比較強大的軍事力量外,已經無法給太平洋地區提供太多的資金、資源,也沒有辦法保障整個區域的安全。因此,它只能被動和無奈地接受‘亞太是亞太人民的亞太’這一發展趨勢。”王湘穗說。
談及中美關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金燦榮說,2014年,中美關系經歷了“先抑后揚”的過程,雖然年初在東海、南海問題上的分歧矛盾明顯,但是,在去年底的北京APEC會議期間,中美元首的“瀛臺夜話”凸顯出兩國關系的發展韌性。
作為美國問題專家,金燦榮分析,“從內部來看,中國處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美國也面臨國內諸多改革議題,社會矛盾凸顯;從外圍角度看,中國面臨周邊安全問題,美國受到的國際問題牽絆則更多,因此,未來一個時期,中美仍會維持‘在競爭中合作’的關系。”
王湘穗也表示,中國希望維持和平發展環境,在可控的安全局勢下來推動自身發展,在這一點上,中美存在共同的戰略利益。
“因此,我們要有足夠的戰略耐心,積極穩妥地推進東亞地區一體化整合,兼顧包括美國在內的區域各國的利益,歡迎這些國家都來搭中國發展的便車,發揮中國傳統政治智慧,謀求共同利益發展。”王湘穗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