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呼和浩特2月6日電 題:內蒙古抗日老兵回憶與烏蘭夫的兩次對話
作者:烏婭娜
“我16歲參加‘8·11’葛根廟武裝起義,今年已經86歲了,我總覺得,這輩子我得到的太多,付出的太少。”內蒙古蒙古族抗日老兵烏日根倉這樣總結。讓老人終生難忘的是,在他年輕的時候,烏蘭夫曾與他兩度對話,這也改變了他的一生。
烏日根倉1929年出生在東北一個普通農民家庭。九一八事變后,日本侵占東北成立偽滿洲國。“日本占領東北最初的幾年,我還在私塾念書,那時候跟著先生學三字經、百家姓、四書五經。后來日本人封閉了私塾,開了學校,有了正規的算術、語文、音樂、繪畫和體操等課程。”烏日根倉回憶說。
1945年烏日根倉小學畢業,隨后在王爺廟(今烏蘭浩特)偽滿陸軍興安軍官學校讀初中。
烏日根倉介紹,為了培養更多蒙古族軍官,學校當時不招收漢族學生。授課用語除蒙文課外全用日語,還培養騎兵,專門訓練騎兵戰術技術。當時東北很多地區的人民一直以不同形式開展與殖民統治的反抗。在學校里也如此,愛國學生們發動暴動來反抗殖民統治。“從我參與的‘8·11’起義時起,就開始了我的革命工作。”
據記載,1945年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出兵東北。10日,蒙古國人民共和國對日宣戰;11日,王爺廟偽滿陸軍興安軍官學校愛國師生殺死日本反動軍官舉行起義,迎接蘇蒙紅軍;14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8·11”起義是內蒙古民族解放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起義結束后,八路軍解放了東北,并成立了軍政干部學校。烏日根倉在這里學習政治理論和軍事知識,畢業后,被選派到華北聯大(今中國人民大學前身,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干部學校)學習。
“那時候華北聯大在張家口,我們在去學校的路上,遇到了因戰爭轉移的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就在那兒,我遇到了烏蘭夫,可以說我之后走的路,就完全不同了。”烏日根倉回憶到。
據悉,內蒙古自治運動聯合會成立于1945年11月,烏蘭夫為執行委員會主席兼常委會主席。該聯合會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展內蒙古自治運動的革命群眾團體,同時又是一個團結內蒙古各族各階層的統一戰線性質組織,在內蒙古自治政府成立以前還代行政權職能。
烏日根倉告訴記者:“當時烏蘭夫了解了我們的經歷后說,‘華北聯大已經轉移到內地了,你們就在聯合會工作吧。’我想繼續投身革命事業,便以警衛戰士的身份留在了聯合會。”
“我記得當時烏蘭夫主席拍了拍我的肩膀說,這個小子機靈啊。這是他第一次和我說話。”老人笑著說。
在聯合會籌備內蒙古自治區成立期間,烏蘭夫曾派人與蒙古國聯系,支援內蒙古的通訊技術和設備。
“當時交通不便,尤其在打仗的時候,聯絡非常困難,這就要求我們有自己的通訊人員和設備。”烏日根倉說。
于是就有了烏蘭夫與烏日根倉第二次對話,內容是烏蘭夫選派烏日根倉前往烏蘭巴托學習無線電通訊技術。
學成歸來后,烏日根倉曾任內蒙古黨委電臺報務員,內蒙古騎兵第1師電臺臺長,內蒙古軍區電臺總臺臺長。那時的烏日根倉剛剛24歲。
烏日根倉說:“我這一輩子沒有多么顯赫的經歷,沒有拿刺刀手槍拼殺、攻山頭、解放某地,也沒有違反過紀律,服從組織安排,算是平平淡淡在部隊工作了幾十年。”
盡管已經86歲,腿腳有些不利索,但是烏日根倉老人仍然每天堅持看書看報,關注時事政治,關心國家經濟發展,教育子孫后代愛國家、愛民族。(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