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10日電 (記者 劉旭)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內蒙古自治區代表團10日舉行全團會議,會后,自治區黨委書記王君將市級領導干部“留堂”,就在場記者關注的話題進行交流。
“各位市長怎么看待生態環境保護問題?”開場的第一個提問就調動起在場代表的“積極性”,展開接近半小時的熱烈討論。
“民生是什么?在我看來,人民群眾的生存環境就是大民生!”巴彥淖爾市長段志強直言,“原來一提到民生,就是修條路、辦所學校、改善下醫療條件,以為這就是民生。但是現在看來,生存環境才是最基本的民生。”段志強強調,地方政府在推進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把“青山綠水”當成大事來抓,在這個框架下去發展。
那么“青山綠水”和“經濟發展”之間有矛盾怎么辦?段志強認為,“這是一個政績觀的問題”,地方政府不能指望‘魚與熊掌兼得’”。“把環境保護起來,其他方面的發展速度肯定要慢下來”,“但是我們的環境承載力已經亮黃燈了,絕對不能再肆意妄為。有了青山綠水,人民的生存環境變好了,也是民生工程。”
鄂爾多斯市長廉素指出,下階段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在某種程度上也是在“倒逼環保”,通過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產業轉型和科技創新來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水平。“習近平總書記今年提出了‘獲得感’這個新概念,其實做好生態文明建設,就是最基本、也是最大的‘獲得感’。
“我們常說‘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這就是要在環保和經濟發展中找尋平衡點。”自治區發改委主任包滿達指出,環境保護確實是關系人民群眾福祉的民生問題,要在發展的過程中注重生態環境保護、在法律的框架下發展經濟,以更優化的環境滿足群眾的期待。
環境保護好了,也會提升經濟發展的效益。呼倫貝爾市長張利平對此深有體會,“呼倫貝爾是一個以綠色為底色的城市,良好的生態是呼倫貝爾最大的優勢、最大的財富,也是我們最大的本錢。”張利平連用三個“最大”,感慨良好生態給呼倫貝爾市帶來的巨大利益。“去年呼倫貝爾全市入境旅游1290萬人次,旅游收入360億元,皆創歷史新高。我們的青山綠水不僅是民生,也確實是財富、是優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