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葉文智,全國人大代表,鳳凰古城文化旅游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專注文化旅游行業10多年,一手打造了鳳凰古城、黃龍洞、洪江古商城等諸多著名旅游品牌,在他看來,發展大湘西文化旅游理應成為精準扶貧的切入點。
伴隨著中國經濟由超高速增長進入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旅游業的價值前所未有的凸顯,從總理到主管旅游的副總理,旅游部門主管官員在強調旅游業在擴內需、穩增長、增就業、惠民生方面的非凡價值,在新常態下旅游業是穩增長的重要引擎、是調結構的重要突破口、是惠民生的重要抓手。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務院總理李克強首次提及“把以互聯網為載體、線上線下互動的新興消費搞得紅紅火火”。新常態下,大湘西旅游能帶來哪些新價值?記者就此采訪了全國人大代表、鳳凰古城文化旅游投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葉文智。

讓旅游業的創新因子注入互聯網基因
自國家旅游局將2014年定為智慧旅游主題年之后,智慧旅游迅速成為年度熱詞,各地政府及相關旅游產業圍繞智慧信息、智慧服務、智慧營銷和智慧無線,全面推進旅游業智能化。“在大好政策的形勢下,去年我們跟騰訊合作,用現代的互聯網思維、技術和手段,讓所有的游客感覺到了更方便的更便利的這種服務。”葉文智介紹,他們團隊在這種新技術的應用上面,包括身份識別系統、一卡通、身份證等等,均進行了不同的嘗試,開始邁出了傳統產業與互聯網技術和手段相結合的步伐。
葉文智介紹,以前游客是用傳統的方式,通過媒介、通過旅行社、通過組團社、地接社、乃至導游來接觸到旅游產品,在O2O時代,通過新技術手段的運用,讓游客和產品之間減少了中間環節,給游客出行帶來了非常好的用戶體驗,同時也為旅游消費者降低了旅游成本。
旅游是一個傳統產業,但是旅游也要借助現在的互聯網技術和手段與時俱進,智慧旅游在未來會有一個很長的路要走,也有個非常大的發展空間,在這個發展的路上為經濟的提質、轉型、調結構應該會起到非常大一個推動作用。

文化是旅游產業的助推器
“電影《少林寺》火了登封的旅游和武術教育,電視劇《喬家大院》讓喬家大院成了熱門景點,吳冠中一篇《養在深閨人未識》讓張家界走向了世界。”葉文智認為,文化是旅游產業發展的助推器,而文化旅游產業對湘西地區的扶貧攻堅將起到不可替代、不可估量的作用。
“湘西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也是文化的富礦。”葉文智說,湖南最著名的文藝作品大都源自湘西,沈從文的《邊城》,黃永玉的畫作,宋祖英的歌曲,都與湘西有關。 大湘西地區,文化旅游資源總量占全省的41%,有70余處世界級和國家級旅游資源,厚重的資源稟賦為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文化旅游的開發,必須要依靠一個強有力的市場主體。”葉文智認為,大湘西發展旅游,不應該以政府為主體進行旅游開發,而是應該引進有經驗、有資金、有實力的企業來進行開發。一家有實力的企業可以帶來發展旅游所最需要的資金與人才,設計生產出最能發揮大湘西的文化優勢、最符合消費者需求的旅游產品,比如去年三月在鳳凰古城首演,以沈從文《邊城》中翠翠的愛情故事故事為藍本的大型民俗情景劇《煙雨鳳凰》,以及,今年4月即將首演的全世界唯一一臺由文學名著改編的森林實景音樂劇《邊城》。這些產品都是用生動的方式在推動地方文化的傳承,是一種新的嘗試。”

發展大湘西文化旅游就是精準扶貧
“在大湘西,推進文化旅游產業就是推進精準扶貧。”葉文智認為,應該把推進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作為武陵山片區扶貧攻堅的切入點,以旅游產業發展老百姓脫貧致富。葉文智舉了一個例子,鳳凰古城從事旅游產業的達7萬多人,給老百姓帶來了7萬多個就業的機會。他認為,文化旅游產業是現代服務業的一部分,對于推動就業大有裨益。更重要的是,通過發展旅游,山門打開了,游客進來了,讓大湘西的老百姓開拓了眼界,感受到現代的消費觀念和經營理念,對于整個大湘西未來的經濟發展,都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大湘西的文化旅游有先天的優勢,但是也存在許多發展的劣勢。”葉文智細數了幾條大湘西文化旅游發展存在的問題:產業整體規模小、效益低,抗市場風險能力弱;缺少跨地區、跨行業的文化旅游產業集團等等。
“大湘西的基礎設施、旅游配套設施都落后于發達地區,要把大湘西打造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國際化的文化旅游目的地,還得再加一把勁。”葉文智建議,進一步整合張家界、湘西、懷化等地的文化旅游資源,打造“大湘西一體化”文化旅游圈,使之成為一個內涵豐富的產業鏈條,做到大湘西“一盤棋”,形成大湘西文化旅游產業合力。(特派記者 曾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