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圖 楊仕成

既能滅火又能救援,一半像“飛機”一半又像“船”,在陸地和水面上都能起降……3月17日,記者從中航工業成飛民機獲悉,我國首架大型滅火/水上救援水陸兩棲飛機AG600機頭在成都下線,完成交付。這是世界上在研的最大一款水陸兩棲飛機,也是我國首次研制的大型特種用途民用飛機,與C919、“大運”并稱我國大飛機“三劍客”。
“該飛機單次最多可救護50名遇險人員,可以執行滅火、搜索和救援等任務。”AG600飛機總設計師黃領才介紹,AG600飛機計劃2015年底前完成總裝下線,2016年上半年實現首飛。目前,已經有17個意向性訂單。
外形
一半像“飛機”一半像“船”
機體結構上半部按照飛機結構設計,下半部按照船體結構設計,這樣就可以既能“上天”,也能“下海”。
3月17日,隨著“紅蓋頭”緩緩從機頭落下,首架AG600機頭在成都首次露面。機頭部段包括飛機座艙、前起落架艙等結構,長9.5米,共5200余項零件。
記者注意到,該飛機機頭造型非常獨特,一半像“飛機”一半像“船。黃領才介紹,這樣的設計是為了滿足飛機水陸兩棲特性,設計和工藝制造難度非常大。機體結構上半部按照飛機結構設計,下半部按照船體結構設計,這樣就可以既能“上天”,也能“下海”。
和普通飛機相比,水陸兩棲飛機要求有更高的強度和剛度。在負責工藝的工作人員看來,該機頭的強度體現在外殼的防腐蝕性和密封性。“由于要執行海洋救援任務,長時間浸泡在海水中,防海水腐蝕性就顯得尤為重要。另外,船底設計有7個水密艙,就算有2個相鄰的水密艙漏水,飛機也不會滲水。”
這樣的機頭從研發到下線用了多久?“前后共用了5年多。其中,前期設計非常關鍵。”據中航工業成飛民機相關負責人介紹,該項目從2009年6月開始立項,經過前期技術攻關,用了4年多到2014年才完成詳細設計。完成設計后,2014年4月開始零件制造,11月開始組件鉚接,至今年3月13日完成總裝下架,獲得適航批準標簽。從零件制造到總裝下架、適航批準并達到交付狀態僅用12個月。
絕技
一次能救護50人20秒內可汲水12噸
AG600飛機航時超過10小時,航速每小時最快能達到560公里,從三亞起飛約4個小時飛到曾母暗沙,作業2個小時后可以再飛回來。
“AG600飛機既是‘滅火能手’,也是‘救護高手’。”黃領才告訴記者,這款飛機的最大特點是既能在陸地上起降,又能在水面上起降,具有執行森林滅火、水上救援等多項特種任務能力。
現在,國內主要采用直升機和小型固定翼飛機進行森林滅火和水上救援,總數在100架左右。黃領才舉例說,一般情況下,直升機滅火一次一般能搭載1噸水左右。而AG600飛機選裝了4臺渦槳發動機,最大起飛重量53.5噸,20秒內可一次汲水12噸,單次投水12噸。在接到指令半小時內就可以出動,1個小時內就可以到達火區,且可在水源與火場之間多次往返投水滅火。
另外,直升機的航程短,適合近海救援。而AG600飛機航時超過10小時,航速每小時最快能達到560公里,能夠快速到達遠海救援。也就是說,從三亞起飛約4個小時飛到曾母暗沙,作業2個小時后可以再飛回來。
“AG600飛機單次最多可救護50名遇險人員,這是世界上能一次性救援人數最多的水陸兩棲飛機。”黃領才表示,飛機上可容納3個駕駛人員和5個救援人員,還可根據用戶需要加改裝必要的設備,滿足執行海洋環境監測、資源探測、客貨運輸等任務的需要。
預計
明年上半年實現首飛已有17個意向性訂單
是世界上在研的最大一款水陸兩棲飛機,也是我國首次研制的大型特種用途民用飛機。
除了機頭在成都下線,飛機其他部分也將陸續完成交付。3月至5月,AG600將進入機體結構大部件密集交付期。
黃領才介紹,中央翼大部件已從西安下架,中機身大部件已起運珠海。后機身、尾翼等大部件也將在漢中陸續完成制造及適航審查,隨后交付珠海進入總裝。在經過預計的約400次試驗后,AG600飛機計劃今年底前完成總裝下線,2016年上半年實現首飛。
“目前已經接到17個意向性訂單,主要來自各大通航公司和部分民營企業。國內的需求量和迫切性非常大。”黃領才透露,這意味著中國水轟-5水上飛機在研制40年之后終于后繼有人,目前中國水轟-5水上飛機已經退役,該類飛機在國內市場上需求量很大,市場前景看好,主要客戶是林業部門、防林總站、海洋局下屬相關部門等。如果有國際需求,未來也不排除根據客戶需求,對飛機進行改裝出口。
(記者 劉秋鳳 見習記者 肖純 攝影 吳小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