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4月24日電 (記者 張素)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院獲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項目通過國家驗收,中國第一艘新一代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科學號”由此投入正式運行。
當日,中國科學院受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委托,在山東省青島市組織召開了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項目國家驗收會議。
驗收委員會聽取了工程建設總報告、工藝鑒定意見和工藝、設備、財務、檔案專業組驗收意見,進行了現場考察,經過審議形成驗收意見。
意見首先認為,項目法人單位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在預算范圍內高質量地按期完成了建設任務,建成了中國首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深遠海探測與研究能力的4000噸級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各項指標均達到或優于批復的性能指標。
從具體技術方面來看,該船開創性地采用了新的型線、防氣泡球鼻艏、艏側推封蓋等設計,使船舶快速性、經濟性、耐波性和安全性之間達到了綜合平衡;首次在科學考察船中采用吊艙式電力推進,裝備了動力定位系統,實現了電站功率的最優配置。
此外,采用國際流行的上建不對稱布局,設置了綜合儀器室、固定和移動實驗室、遮蔽作業甲板以及充裕的甲板作業空間;裝備了性能先進、功能齊全的船載探測與實驗系統,具備深海大洋多學科綜合立體考察能力、深海極端環境探測與樣品采集能力、現場數據實時處理和與陸基實驗室交互傳輸能力。
業內人士表示,中國擁有了深遠海海洋科學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研發的“海上移動實驗室”,海上科學考察的效率和精準度顯著提高。
意見還認為,項目法人單位認真執行國家有關基本建設的法律法規和基本建設程序,財務管理規范,資金使用專款專用,按照國家批復的建設內容嚴格控制投資及建設規模。
值得注意的是,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在兩年的試運行期間成功完成了南海南部構造演化及其資源效應、西太平洋暖池和主流系、沖繩海槽熱液和南海北部冷泉、卡羅琳海山與雅浦海溝等國家重大深遠海科學考察任務,取得一系列重要科研成果。
驗收委員會代表表示,項目建設單位經過長期的艱苦努力,通過廣泛的需求調研、自主研發、優化設計和技術創新,建成中國首艘新一代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圓滿完成發改委批復的建設任務,“其總體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部分指標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