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南湖三小共招收新生147人,新城小學北校區新招收155人,2014年的施教區劃分符合這兩所學校的周邊布局和適齡兒童狀況,也符合班額規定。”建鄴區教育局工作人員介紹,根據2015年的摸底情況來看,新城北小按照2014年的施教區劃分,施教區內的生源依然飽和。
5月27日,建鄴區各個小學今年的招生通知張貼在了相關的各個小區,吉慶家園仍然屬于南湖三小的施教區。這樣,蒙蒙小朋友如果仍想選擇去新城北小就讀,將取決于3個因素:北小是否有空余學額、北小是否實行電腦派位、派位的結果。“我決定重新起訴教育局,把官司繼續打下去。”顧先生看到今年的學區劃分后表示。
同一天,王女士驚喜地發現,新城小學本部大門口公布的該校2015年施教區范圍,包括了雨潤國際廣場所處的區域。“希望以后不會再有變化。”王女士還是有些忐忑。
按照南京市近日公布的2015年重點民生工作,今年將試點義務教育大學區制。“把學區擴大、然后再搖號產生名額。這樣一來,確實讓更大范圍的孩子獲得了上名校的機會,但名額畢竟有限,必然會產生新的矛盾。”周老師對此表示謹慎樂觀,認為此舉的最大作用是可以給居高不下的學區房樓價“降降溫”。
在“就近”與“均衡”之間
就近入學的實質,是為了實現教育公平。但教育公平的根本,在于教育資源的均衡化。
江蘇幾位教育界人士在接受采訪時認為,在就近入學和教育資源均衡的先后順序上,現階段首先力推就近入學值得商榷:學校水平還有較大差別,一實行“就近”,大家都想劃進較好的學校,矛盾自然不可避免;如先有教育資源均衡,學校水平都差不多了,學區怎么劃都好接受,就近入學自然水到渠成。
“就近入學的作用在哪里?”一位專家表示,“最主要的是遏制了擇校現象,在形式上實現了教育公平。但是社會對教育公平的核心訴求是什么?是能夠普遍享有優質教育資源,而這不是僅僅靠就近入學能夠解決的。不僅如此,就近入學還將有限的名校資源固化在一定區域、一定家庭手里,其實對區域外的家庭何嘗不是一種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