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年中。作為全面深化改革關鍵之年、全面依法治國開局之年、十二五規劃收官之年,2015年面臨著紛繁復雜的改革發展任務,面臨著諸多必須完成的年度民生建設事項,面臨著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嚴峻挑戰。要順利完成這些任務、努力應對這些挑戰,干部狀態非常關鍵。

一
當前,時間緊、任務重,改革發展對各級干部來說是重大考驗。實現發展預期和落實全年改革及民生建設任務,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一些領域的改革成效也十分顯著。但是,相對于全年的目標以及人民群眾的期待,改革發展的年度任務仍然十分繁重和艱巨。
一是遏制經濟下行勢頭和促進經濟內涵式轉型任務繁重。目前我國經濟還處在爬坡過坎階段,稍一松懈就可能掉頭向下。與此同時,一些轉型已經到了“過頂”的關鍵期,如果在應對經濟下行壓力中不能穩妥處理增長與轉型的關系,極容易使轉型倒退或停滯不前,所以這個階段處理經濟發展與轉型升級如同在走鋼絲,必須穩步前進。
二是深化改革由點及面和讓人民群眾有獲得感的任務十分艱巨。目前很多改革離終點撞線還很遙遠,有的改革甚至沒有達到時間過半、任務完成過半的要求。中央今年給出的改革任務是明確的,但改革落實過程中還存在進度與質量的問題。改革與發展、與民生都是相伴而行的,改革本身的復雜性與經濟發展、民生建設的剛需疊加在一起,更加大了改革的難度。
三是一些不確定性的挑戰隨時可見。經濟社會發展的環境歷來是動態的,有時候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從整體來看,下半年仍然存在諸多需要引起高度重視的不確定因素,比如國際性的疫情、行業性的衰退等等。
二
化解諸多挑戰和復雜問題,更需要干部的好狀態和好作為。正如經濟社會發展本身,干部狀態同樣也面臨一些新的情況,如果處理不好,不僅會影響預期目標的實現,還會帶來更為復雜的局面。
首先,面對新規矩、嚴要求,部分干部存在不適應癥,出現了觀望情緒,最為突出的就是在全面從嚴治黨的背景下,部分干部覺得規矩多了、制度嚴了、要求高了,因此存在多做不如少做、做好不如做對的心態,干事創業的勁頭不那么足了,這與責任、擔當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
其次,經濟新常態下,抓發展、破難題的能力存在不足,部分干部有本領恐慌之感,特別是在處理經濟發展的破與立問題上,缺少從容的本領和良好的心態,在推動轉型上有點兒縮手縮腳,在抓新經濟上有點兒找不到方向,這與應對經濟新常態所應有的精神狀態不匹配。
第三,推動改革、落實改革存在畏難情緒,有等一等看一看的思想。客觀上說,每一項改革都是利益的再調整、再分配,尤其一些改革首先動的就是干部群體的既有利益,因此有的干部推動改革的熱情有所下降。同時,一些改革本身就難度大、復雜性強,需要勇氣、擔當和智慧,而部分干部缺少這樣的思想準備,因此面對改革任務時力不從心。
當然,干部群體本身有血有肉有感情,客觀環境的變化對他們主觀思想的沖擊,需要辯證地看,要傾聽他們的心聲,了解他們的思想狀態。
三
年中,正是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確保全年改革發展任務順利完成,重要的一點就是要進一步調優、調強干部狀態。這無論是對全年的目標完成,還是對謀劃“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都是關鍵所在。
當務之急是要綜合施策,調優干部隊伍的履職狀態,從“想為的動力”“勵為的導向”“愿為的環境”“會為的本領”“不為的問責”等方面著手,消除思想顧慮,回應現實關切,解決實際難題,大力提升干部隊伍的自信。
當前,越是處在經濟爬坡過坎、改革攻堅克難的關鍵期,越要把好用人導向,強化標桿效應,干部“上”要旗幟鮮明,干部“下”也要旗幟鮮明。干部考核亟待走出“老辦法不靈、新辦法缺失”的困境,尤其要盡快回應基層干部“不唯”GDP之后,考核評價向何處去的關切。同時,在整頓亂發津貼、濫設獎勵的基礎上,盡快啟動新一輪公務員薪酬體系改革。
干部隊伍中不同程度出現的“本領恐慌”問題,要靠實實在在的能力建設來解決。當前適應經濟新常態、抓發展的能力,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簡政放權之后的服務與監管能力,全面深化改革的落實與創新能力,是基層干部最需要提高、最需要補課的四種能力,各類培訓要大力聚焦這四種能力建設。
與此同時,要認真解決問責隨意性的問題,建立標準統一、公開透明、公正合理的問責制度,起到“問責一個人、教育一片人”作用。在嚴格問責、整治“為官不為”的同時,要建立制度化的人文關懷,讓干部在精神上有強烈的“獲得感”,促使廣大干部力有所用,情有所寄,心有所安,把狀態始終凝聚在干事創業上。(半月談記者 郭奔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