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天津11月2日電 (記者 張道正)天津大學校長李家俊2日向該校計算機學院副教授于策授予了一面校旗,送其出征中國第32次南極科學考察。
今年7月,經由中國南極天文中心安排,于策首先赴西藏,在拉薩和羊八井兩地參加了近一個月的高原集訓,在通過了各項檢測和考核后于9月接到通知成為中國第32次南極科考的正式隊員。
此次前往南極昆侖站的科考隊成員共28人,其中天文科考隊員僅2人。于策作為此次南極科考天文組的核心成員,將登上位于南極大陸最高點的昆侖科考站,安裝和調試用于保障“南極巡天望遠鏡”(AST3)進行天文觀測的核心數據分析處理平臺系統。
“南極由于其大氣清潔穩定、視寧度高,且在極夜期間可長時間連續觀測,是地球上最佳的天文觀測地點,已經成為了世界各國開展天文觀測的競技場,許多新發現都具有重大國際影響。”于策介紹說,中國自2011年第28次南極科考開始在昆侖站附近“穹頂A”觀測點安裝了“南極巡天望遠鏡”進行大規模天文觀測,當時為望遠鏡提供數據分析處理技術支撐的就是他所在的“天津大學——國家天文臺天文信息技術聯合實驗室”研發的第一代AST3實時數據處理系統。
而這一次科考,于策也將代表天津大學直接參加科考活動,并前往昆侖站為“南極巡天望遠鏡”安裝最新一代的AST3實時數據處理系統。
據“國家天文臺——天津大學天文信息技術聯合實驗室”主任孫濟洲教授介紹,可進行24小時不間斷觀測的“南極巡天望遠鏡”被安裝在南極昆侖站附近所選擇的“穹頂A”觀測點。該觀測點雖然被世界多國天文學家認定為最佳“天眼”,但“最佳”也往往意味著“最難”。
作為望遠鏡“大腦”的數據分析處理系統需要面對諸多技術挑戰:在自然環境惡劣,低溫低壓、無人值守的情況下,要求整個系統能夠在一年甚至更長時間內連續無故障地穩定工作;在觀測圖像連續獲取的極短時間間隔內,必須完成上一幅圖像數據的現場分析處理工作,要求數據處理系統必須具有高效的分析處理能力;觀測點能源供應極為緊張,包括存儲系統在內整個系統功耗要降到最低;觀測數據向國內遠程傳送僅能通過美國銥星公司的“銥星”全球性衛星移動通信系統,帶寬低且價格高昂,需要優化工作模式與調度策略。
孫濟洲、于策所在的天文信息技術研發團隊自2008年起就參與到了南極天文觀測相關的科研工作中,是中國南極天文中心的正式成員。多年來團隊致力于AST3現場觀測數據實時處理系統、遠程數據傳輸系統、專用存儲系統等方面的軟硬件協同研發,針對南極天文觀測的特殊需求及硬件環境進行深度定制,通過應用并行算法優化、高可靠守護并發進程及冗余容錯等手段,滿足了能源嚴格受限、實時處理、長時間無人值守等各項苛刻的運行要求,攻克了多項技術難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