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依法治國。法治是發展的可靠保障。必須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快建設法治經濟和法治社會,把經濟社會發展納入法治軌道。
——堅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全方位對外開放是發展的必然要求。必須堅持打開國門搞建設,既立足國內,充分運用我國資源、市場、制度等優勢,又重視國內國際經濟聯動效應,積極應對外部環境變化,更好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推動互利共贏、共同發展。
——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根本政治保證。必須貫徹全面從嚴治黨要求,不斷增強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確保我國發展航船沿著正確航道破浪前進。
二、“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和基本理念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要求。黨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以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接續奮斗,各項事業取得重大進展。今后五年,要在已經確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求的基礎上,努力實現以下新的目標要求。
——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在提高發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續性的基礎上,到二○二○年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二○一○年翻一番。主要經濟指標平衡協調,發展空間格局得到優化,投資效率和企業效率明顯上升,工業化和信息化融合發展水平進一步提高,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先進制造業加快發展,新產業新業態不斷成長,服務業比重進一步上升,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明顯加大。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農業現代化取得明顯進展。邁進創新型國家和人才強國行列。
——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就業比較充分,就業、教育、文化、社保、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穩步提高。教育現代化取得重要進展,勞動年齡人口受教育年限明顯增加。收入差距縮小,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
——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加深入人心,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廣泛弘揚,向上向善、誠信互助的社會風尚更加濃厚,人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明顯提高,全社會法治意識不斷增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成,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中華文化影響持續擴大。
——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資源消耗、建設用地、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主體功能區布局和生態安全屏障基本形成。
——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各領域基礎性制度體系基本形成。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顯提高。人權得到切實保障,產權得到有效保護。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基本形成。中國特色現代軍事體系更加完善。黨的建設制度化水平顯著提高。
(二)完善發展理念。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