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安11月9日電 題:科技如何“光”耀產業——探訪中科院西光所
中新社記者 張素
中國科學院西安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簡稱“西光所”)所長趙衛仍然記得多年以前住院時與護士的一次對話。
“西安光機所?你們是做什么相機的?”
“我們做的航天相機,市場上沒有,你們也用不了。”
“哎,做光學的不做照相機?”
護士興味索然,趙衛大為觸動。
創建于1962年的西光所以“光”為主線,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基礎光學、空間光學、光電工程,長期承擔國家重大需求,圓滿完成探月工程等國家重大任務。
“一個國立研究所,卻與市場上的高科技產品、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沒有太多關聯。我想我們應有一些影響千家萬戶的科研技術,于是開始思索如何適應新的形勢變化。”趙衛9日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說。
受此啟發,西光所提出“拆除圍墻、開放辦所”。在完成國家重大科研任務的同時,把為企業產品升級換代提供關鍵技術支撐、引領技術發展方向作為新時期的重要使命。
如何“拆墻”?趙衛回答,首先是打破思想“藩籬”,將研究所的歸屬定義為國家和全體納稅人,研究所職工都是“雇員”,提倡“職業道德”。其次是破除人才框架,以科技創新成果來考核人才。
“拆墻”過程頗為不易。“大家起初不理解,包括領導班子內部意見也不統一。我就不斷地去開會、去交流、去推行。”趙衛說,隨著第一家“試驗品”炬光科技公司成功,阻力逐漸減小。
時至今日,這里匯聚了各具特色的創業者。31歲的朱銳曾中斷攻讀香港大學博士而在深圳創業,遇到挫折時接到西光所的“橄欖枝”。他的公司成功研發出中國首個可測血管深度的投影式紅外血管顯像儀,產品在國內多家大型醫院應用并遠銷歐洲、南美、中東等地。
“西光所發起的西科天使基金認可我的技術價值,這里的學生也認可我的團隊和技術。”朱銳說。
在西光所研究生部與中科創星孵化器共建的“硬科技”眾創空間里,中國科學院大學在讀博士李斌帶領幾名師弟組成“Etrack團隊”,拿著數十萬元(人民幣,下同)資金致力于研發一套讓漸凍人“用眼打字”的小型化設備。“在這里,我們的學生不僅能主動鉆研科研課題,還能把創新的想法變成現實,甚至轉變成創客或者創業項目。”西安光機所研究生部主任李晉芳說。
擁有逾25年光通訊領域研發經驗的Brent E.Little博士正在與光子集成中心主任程東博士一起研制光子集成芯片。他認為中國擁有廣闊市場、制造基礎、人才優勢和更多機會,政府也非常支持這份事業,他堅信未來更為光明。
西光所現已形成光子信息、光子制造和生物光子三大學科與產業布局,共孵化74家高科技企業,實現產值12億元,累計吸引社會投資7億元,納稅7000萬元,帶動社會就業3500余人。該所還形成了“人才聚集—資金投入—企業規模化發展—反哺科研”的良性循環。
實踐過程中,該所也堅持幾項基本準則。比如“參股而不控股”,趙衛解釋稱是堅持研究所的定位,孵化企業而不辦企業。再如“在其位與謀其職”,科研人員身兼多重身份,只有承擔所內科研任務時才會有津貼,同時允許創業失敗者重返研究所。
今年2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考察西光所,認可和支持該所在科技創新方面的探索。官方正在實施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給他們吃下“定心丸”、打下“強心劑”。
科技在此“光”耀產業,也有人擔心會否只是“流星”。趙衛說,西光所的制度正在逐步內化,“產學研結合”已成為牢固的市場化模式,后繼者會有更好的革新來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發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