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今年4月份起,陜西省開始了方言語音建檔工作,先后在10個設區市、楊凌、韓城、西咸新區,陸續實施以縣為單元建立方言數據庫。然而方言作為人們交流的工具,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必然會隨著社會群體交往而改變。
給方言建檔,無疑是一種形式的保護,用錄音、影像留住祖先的聲音,直觀并且永恒不變,可讓子孫后代隨時都能領略本土語言的特色,但在普通話大面積推廣的今天,方言建檔有哪些現實意義?到底該大力推廣普通話還是保護方言?如何保護方言?為此,記者展開了深入調查。
正在消失的方言
方言與普通話不同,它是一種地方性語言,承載著一個地域深厚且獨特的文化傳統積淀,是一種情感與身份的維系,承載著濃濃的鄉情和鄉愁。它能讓一個人無論離家多遠,都會記住自己的家鄉、自己的根。
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城鎮化加速,方言正在加速消失,從現實來看,經濟越發達,方言消失得越快。
“農村、縣城的年輕人不斷地涌入大城市,有經濟實力后,都把老人孩子帶進城,某些農村有的撤并搬遷、有的廢棄,為了盡量的與城市融為一體,方言也自然地慢慢淡化,甚至面臨消失。”陜西省民俗專家王智告訴記者,方言的消失,會讓我們永久失去一種豐富的文化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