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方言并不是推廣方言
根據相關數據,到目前為止,全國仍有約4億人不能用普通話進行交流。在方言眾多的南方,這種現象尤為明顯。在溫州蒼南,一個縣就有5種方言,其中金鄉鎮就有3種,。
因此,推廣普通話有助于增進各地區各民族的交流,有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維護國家統一。然而推廣普通話,是百姓和社會的共同需求,但它的目標并不是消滅方言,方言也不可能對抗普通話,兩者可以互補共榮、和諧相處,社會也應該給方言傳播留足空間。
“保護方言并不是推廣方言,它本身與普通話并不矛盾。”陜西省語委辦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普通話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共同載體,讓大家有一個共同的語言進行交流,在國家層面來說,語言統一是形勢使然,作為個人來說,更應該適應社會的發展。
比如,政府、教育、新聞、法律、公司、窗口行業等,在工作環境中,都應該使用普通話,但在私人空間完全可以多用方言,戲曲、民歌中也應保持方言韻味。陜西的秦腔中,標準音就是來自涇陽、三原、高陵一帶。陜北民歌如果用普通話唱,就失去了她的靈魂。
“方言保護不是要提倡講方言,而是要尊重社會歷史的自然選擇。保護陜西方言,實際上應該是把陜西方言作為一種語言資源保護,是保護語言資源。科學的保護、保存,語言的選擇是一個大的趨勢,并不是說要代替。”陜西省語委辦的工作人員說,就像研究生物多樣性一樣,要有標本留存,把陜西方言的語音詞匯語法存檔,留給后人,多年以后,他們要研究語言動態、活態發展時,就可以直接提取語音檔案,而不需要像現在這樣去推測古代詩經怎么發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