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比如,關中方言曾經是漢語共同語的基礎方言,甚至在唐朝還可能是標準音。在漢語歷史上有著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代表性。然而現在的西安話已經變得越來越洋氣,體現“老西安味兒”的成分正在逐漸變少。
其實,這并不代表年輕人沒有方言文化饑渴。小胡告訴記者,“微信里大量流傳的陜西方言段子,就是娛樂化傳播陜西話的一種形式,大家都渴望了解熟悉和認知方言,尋找和扎穩自己的文化之根。”
“在城鎮化不斷推進、全球化迅速發展的今天,方言的使用范圍、頻率卻越來越小,并有逐漸消逝的趨勢,傳統方言文化的保護和搶救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陜西省語委辦的工作人員說。
據了解,自2008年起,我國就啟動了“中國語言資源有聲數據庫建設”,通過紙筆記錄、錄音、攝像等學術手段對方言進行建檔、保存和研究。最近啟動的“中國語言資源保護工程”更是一項功在當代、惠及后人的語言文化工程。
“陜西方言建檔與國家語保工程的要求是一致的。”陜西省語委辦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方言建檔的目標是調查方言的語音、詞匯、語法,記錄保存陜西流傳廣泛、帶有文化色彩的故事、諺語、民俗等,把活態的方言文化,系統性調查出來、保存下來。保存后可在同一個平臺上對比、展示。理論上講,建檔完成后,一個地方最古老、地道的東西,后世永遠都能看得到、聽得著,這將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