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離京赴馬來西亞 “三會一國”外交之旅撬動東亞合作大局
中新社北京11月20日電 (記者 郭金超)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20日中午乘專機離開北京赴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開啟此次“三會一國”的外交之旅。
在接下來三天四夜的時間里,李克強將出席第十八次中國—東盟(10+1)領導人會議、第十八次東盟與中日韓(10+3)領導人會議和第十屆東亞峰會(10+8),并對馬來西亞進行正式訪問。北京的專家指出,在東亞合作發展的關鍵節點,中國總理此行將為加速構建東亞區域一體化注入強勁動力,撬動東亞合作大局。
所謂關鍵節點,首先指今年年底,東盟即將建成共同體,這是亞洲地區第一個次區域共同體。同時,中國和東盟已實質性完成自貿區升級談判,中國—東盟對話關系明年還將迎來25周年,東盟自身發展、中國與東盟關系發展面臨新機遇。
外交學院副院長江瑞平說,在這個關鍵節點,雙方應保持良好合作勢頭,為未來五年深化合作作出新規劃。
規劃機制未來是本次會議的一大重點。按照日程,“10+1”領導人會議將率先舉行。中方透露,李克強將在會上亮出“中國方案”。他將重點闡述中方對東盟政策,繼續推動落實建設更為緊密的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國—東盟“2+7合作框架”等倡議,重點推進產能、互聯互通等合作。
有觀察指出,中方倡議和主張著眼長遠,契合該機制發展實際。江瑞平以國際產能合作為例說,在當前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和重塑過程中,通過國際產能合作優化,將給整個區域合作提供新動力,意義重大。
本月初,停滯三年多的中日韓首腦會議再度重啟,“10+3”機制發展迎來關鍵期。中日韓在“10+3”層面上如何互動引領區域合作,令隨后舉行的“10+3”領導人會議頗受關注。
“10+3”是東亞合作主渠道。江瑞平指出,中日韓領導人會議機制的恢復,東盟即將建成共同體,有利于重振東亞合作的勢頭。
但與“10+1”機制相比,“10+3”機制目前在自貿區建設和相互投資方面相對滯后。據知,基于補短板考慮,本次會議上,中方將提出倡議推動加快《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和中日韓自貿區談判進程,共同努力實現2020年建成東亞經濟共同體目標。
在此次系列會議中,東亞峰會將最后上演。這個“領導人引領的戰略論壇”,匯聚了中、美、俄、印等主要大國,是連接東亞合作和亞太合作的重要平臺。今年是東亞峰會成立10周年,各方十分關注峰會未來發展方向。
須看到,由于這一機制下參與國家的復雜性,個別國家試圖在這一場合討論其他話題。
對于峰會發展,中方將在今年東亞峰會上強調繼續堅持峰會戰略論壇定位,繼續堅持東盟主導、協商一致、照顧各方舒適度等原則,推動各方繼續落實《〈金邊發展宣言〉行動計劃》,促進能源環保、金融、東盟互聯互通等重點領域合作,繼續堅持經濟發展和政治安全“雙輪驅動”,促進峰會健康穩定發展。
對此,南海研究院院長吳士存指出,該機制核心議題應是經濟合作,目標是共同繁榮與發展,不應過度強調有爭議的政治安全問題,而是強調經濟發展和政治安全“雙輪驅動”,不能有所偏廢。
在結束系列會議的日程后,李克強將開始馬來西亞的訪問行程。這是他就任總理后首次訪馬。
當前中馬關系發展順利,雙方領導人互訪頻繁,2013年兩國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經貿合作走在中國同東盟國家合作前列。
訪問期間,李克強將同納吉布總理舉行會談,就兩國關系和各領域務實合作深入交換意見,規劃未來中馬關系發展。雙方還將共同見證簽署經貿、文化等一系列務實合作文件。李克強還將廣泛接觸馬各界人士。
分析認為,此訪將深化中馬友好,全面提升兩國各領域務實合作水平,推動中馬全面戰略伙伴關系再上新臺階。
值得注意的是,馬來西亞在中國與東盟關系發展中也扮演重要角色。1991年,時任中國外長作為馬來西亞政府邀請的客人,出席在吉隆坡舉行的第二十四屆東盟外長會開幕式。中國與東盟的磋商對話關系由此開始。江瑞平認為,此訪影響將超出雙邊范疇,對中國與東盟關系發展具有重要推動和引領作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