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降水顯著偏多,華北等地雨雪天氣頻現……近期在我國多地出現的極端天氣是否與長時間持續的厄爾尼諾現象有關?近日,國家海洋局在京組織召開2015年秋季厄爾尼諾及氣候預測會商會,預計今年春季發生的厄爾尼諾事件將在冬季達到最強,強度僅次于1997/1998年。
厄爾尼諾現象主要指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海水溫度持續異常變暖,使全球氣候格局發生變化,造成一些地區干旱而另一些地區降雨量過多的現象。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厄爾尼諾組專家在對南緯5°~北緯5°、西經90° ~西經150°區域(Nino3區)海洋、氣象要素進行監測后發現,進入4月,Nino3區海溫距平(即與常年的差值)開始高于0.5℃,赤道東太平洋呈現持續增暖現象,并于9月正式形成一次厄爾尼諾事件。
歷史上,厄爾尼諾曾多次造訪我國。1997/1998年,在最強厄爾尼諾影響下,我國共有29個省(區、市)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澇災害。預報中心專家介紹,1997/1998年Nino3區海溫距平極值為3℃以上。
會議認為,目前從赤道太平洋表層和次表層海溫距平來看,本次厄爾尼諾事件已經達到強厄爾尼諾事件的標準,Nino3區海溫距平已高于3℃。綜合熱帶太平洋大氣和海洋演變特征,預計本次厄爾尼諾事件將在今年冬季達到峰值,并將持續至明年春季。
受本次強厄爾尼諾事件影響,與會專家預計,今年冬季我國海冰偏輕;東部地區降水較常年略偏多,江南及華南地區降水較常年偏多。在近海海溫方面,渤海、黃海、東海海域海溫較常年同期偏高,臺灣海峽海域海溫較常年略偏高,南海南部海域海溫較常年同期偏高。
同時,專家預計,2016年夏季我國臺風將偏多偏強,臺風路徑偏北;風暴潮災害次數偏少,災害偏輕;災害性臺風浪次數偏少,赤潮災害次數偏多,面積偏大。
國家海洋局預報減災司有關負責人表示,國家海洋局將密切關注本次強厄爾尼諾事件發展變化,做好厄爾尼諾監測預警和有可能引發的其他海洋災害的應對工作,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保障。
來自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國家氣候中心、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國海洋大學等單位的專家參加會議。 (記者 李昕 通訊員 宋翔洲)